中国移动互联网黄金10年(2011-2020)是风起云涌、群雄并起、英才辈出、兼并重组、战火纷飞、百花争艳的10年,从被动观望、主动抄袭到积极超越、自主创新,甚至在某些尖端领域,创新、实力和忽悠水平都处于世界前列。
10年来,从落后到思齐再到领先,举凡中国互联网巨头,没有哪家没有从借鉴、模仿、抄袭、对标美国先进学步。不过,虽然起于中国照搬美国模式,最终走向世界拷贝中国潮流。
10年来,人工智能、密码学、区块链、深度学习框架、5G、无人驾驶等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无论是科研还是应用,产学研一体化,对于开源世界的贡献,中国的创新、实力和忽悠水平都已经与世界的头部持平。可以套用王兴评论华为造车的崭新名言:特斯拉终于遇到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都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10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数据、业务各个方面,中国不仅能想清楚、做到位,而且还能说明白,从跟着学到教人学。忽悠能力跟技术实力同等重要,存在在于被感知、被传播、被接受、被模仿、被大规模模仿。
巨头财经推出「移动互联网黄金十年复盘」系列,本文为第一篇,复盘2011年。
2011年,是微博独秀之年,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有其成败关键的基因;微信初生,源于腾讯微博一无所成;饭否关停505天,王兴苦命;然而美团最终形成千万级骑手服务于8亿以上客户的世界最大外卖帝国,何尝不是王兴的王者归来?可谓是:
遍地枭雄起狼烟,良辰美景喜空前。
尚能饭否看微信,已是微博新浪篇。
文/ 三仙淼淼
内容架构师/ 静静
出品/ 巨头财经
01 2011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从竞争走向竞合
那一年是神奇的一年。
那一年是辞旧迎新的一年。
那一年是必然载入史册的一年。
那一年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一年。
那一年改变了未来的十年,甚至要影响一百年,或许更长远。
2011年有其历法的奇特性。2月3日春节,出现除夕、春节、立春相连的现象。6月6日恰逢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恰逢芒种节气,上一次在1992年,下一次在2030年。
2011年4月12日的百度联盟峰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演讲中“互联网”出现了52次,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思维”。从那以后,各个行业都在叫嚣着:要用互联网思维去颠覆传统。
2011年10月5日,史蒂夫·乔布斯逝世,他的辞世引发了海啸般的悼念,这一天也成为苹果两个时代的分割线。
20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中国破旧立新乘风破浪,力革2000年陈腐与衰朽,痛定思痛凤凰涅槃,在废墟与残破中奋起直追,重入世界之林,再树大国雄风。在新100年的开始,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市场、需求、模式、格局,蓄势待发,只待风雷之声。
2011年11月11日被众多网友称为“六一光棍节”。2011年11月11日上映美国惊悚电影《11-11-11》,达伦·林恩·鲍斯曼执导,提摩西·吉布斯主演,电影讲述了各种诡异奇怪的事情接连出现,种种不幸都与11-11这组看似平常的数字有关。其实神奇的六个一旋转90度之后,正是《易经》乾卦的爻象,潜龙或跃在渊做足准备之后,飞龙在天的时机逐步成熟。一切在数,神奇的一年里有神奇的数。
2011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iPhone 4S发布,安卓崛起,小米诞生,今天你微博了吗,微信逐步病毒式传播使用。智能手机加速普及,移动互联网成为创业蓝海。
中国移动互联网已经具备了进一步跨越发展的基础,3G网络日益普及,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也取得突破进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3.18亿。
2011年,中国手机产量为11.72亿部,在全球的份额超过60%,其中智能手机成为市场的热点。2011年手机厂商纷纷发力智能手机市场,苹果iOS、谷歌Android已成为主流智能操作系统,随后诺基亚Meego、三星Bada及微软Windows Phone 7纷纷涌入市场,智能手机已成为手机消费市场主力产品。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小米手机就是典型的一例,小米和MIUI OS出现,这家雷军投资的公司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当年吸引了9000万美元投资并与中国联通达成了合作,估值达10亿美元。小米手机在市场营销方面,完全继承了苹果公司饥饿营销的衣钵,几度成为业界的热点。
2011年也是云计算元年,云计算登陆智能终端。这一年来云计算产业发生多件大事、涌现出来众多重要人物和产品。很多IT巨头汇聚能量加快收购步伐,更多IT掌门人宣布进军云计算领域,数不胜数的云计算案例在国内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云应用登上了智能终端。同年,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金蝶软件等在内的十多家企业均获得国家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扶持资金。
2010年的360和腾讯的3Q大战,引起了2011年的平台开放热潮。2011年4月12日,百度应用平台正式全面开放;6月15日,腾讯宣布开放八大平台;7月28日,新浪微博开放平台正式上线;9月19日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商城宣布开放平台战略。2011年中国互联网大企业纷纷宣布开放平台战略,改变了企业间原有的产业运营模式与竞争格局,竞争格局正向竞合转变。
2011年,人海、来往、知乎、42区、推他、点点、网易LOFTER横空出世,而数以千计的独立博客也诞生了,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然而突破重围一枝独秀的唯有微博,10年下来,微博的盛衰始终与微信的成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若非饭否的突然关停下线505天,微博恐怕不会有露脸的机会;若非饭否的最终不能饭,恐怕也没有美团为8亿多人送饭的超级外卖帝国,苦命的王兴恐怕也没有王者归来的荣耀。
2011年12月16日,微博实名制正式执行。成就微博的匿名、隐身的广场式风评、议论因为管理的不善、技术的不够智能、内部的腐败及黑产的流行,不断涌现有害的信息,虚假不实的信息,谣言泛滥,政府介入,要求加强网络监管,要求微博客用户必须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后,才能使用发言功能。
02 新浪微博一家独秀,腾讯搜狐网易凤凰苦追无果
2007年5月12日,王兴比照Twitter创建的饭否,是最早的中国知名微博服务,业界公认的中国微博鼻祖。2009年上半年,饭否的用户从30万激增到100万,但同年6月因为敏感词监管不严被关闭。
饭否被关闭后,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国内门户网站先后推出了微博客服务。新浪微博在2009年8月低调推出,通过采用名人效应策略,在2010年实现真正的爆发;搜狐和网易于2010年1月20日几乎同时创建了内测版的微博;腾讯微博则在同年4月1日开始小规模内测。
门户网站纷纷加入微博服务,使得微博成为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2010年的重要年度人物、事件(犀利哥、凤姐、3Q战争、唐骏学历门)都成为微博用户关注讨论的焦点。
但真正爆发高潮还是在2011年,尤其是几个反正我是信了的敏感事件,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拐点。
而在这么多微博类产品中,新浪微博何以一枝独秀?
社交网络发展的规律性表明微博只能存在一家。按照事物正常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社交类的产品网站,只有明显的差异化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才可以留住固定的客户。在类同质化的情况下,根本不会允许很多家并存,甚至只能存在一家。像Facebook、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都是靠明显的差异化留住客户的。
热衷玩微博的人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同时拥有不同客户端的微博,并让他们尽可能的同时更新。第二阶段,发现自己不可能同时同步更新自己的所有微博,于是开始有选择性地优先更新某一个或两个。第三阶段,经过综合比较彻底只保留一个微博客户端,而这个客户端就是新浪微博。
由第二阶段步入第三阶段的时候,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PK得最惨烈。最终腾讯微博败下阵来。
第一个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腾讯微博丧失了先机。
2010年4月才开始内测的腾讯微博,比2009年8月就开始内测的新浪微博晚上了大半年。
第二个原因是投入不对等:新浪微博刚刚出现的时候,新浪内忧外患,微博是新浪救命的稻草,所以新浪是在拿命拼。
包括腾讯微博在内的几个竞争对手,虽然在文案上都用上了战略级产品、高度重视,但并非像新浪微博那样拼命豁出去。
第三个原因:在内容运营上,腾讯的确不如新浪。
新浪是一个老牌门户,向来以内容运营见长,一向懂得如何推销内容。而微博恰恰是一个运营主导的产品,其核心就是数亿用户所生产的内容。如何运营,如何炒作一个话题,不仅能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个话题,而且还能就这个话题再生产内容,这样的技巧,绝不是一个QQ关系链和一个QQ弹窗能做到的。
腾讯缺少媒体基因,和做媒体门户出身的新浪相比,无论是内容运营还是话题营销,腾讯都略逊一筹。新浪微博一套新闻媒体属性、匿名广播式发声、名人明星组合拳威力无边,迫切需要在互联网上发声且自在隐身的人群会更自觉地聚拢到又新又浪的微博的。
第四个原因:博客优势是一种历史积累,同时相关生态及语境准备成熟。
新浪博客向微博提供了第一批种子用户,并快速地在2010年1月就获得了超过7500万注册用户,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富有社交网络色彩的现象级产品。在博客应用上的极大成功带来了两个结果:其一是名人资源,其二是对网络原生内容的再包装、再运营的能力。
新浪微博的成功,除了新浪博客的贡献,相关的周边环境布局也不可忽视:播客、邮箱、相册、论坛、圈子、招贴、UC等,在流量、气氛的增强、烘托、一体化运营上,尤其是新闻性、随身性、及时性、互动性、娱乐性、社交性上具备了向微博天然输送作者、内容、表现方式和工具的基础条件。
陈彤功不可没,只可惜后来栖身有误。
不过对于腾讯来说,腾讯微博是一款战略上极其成功的产品。腾讯微博的成功在于,从一开始,就是被当作劫材和弃子,用来狙击新浪微博,拖缓其变现及上市进程。
更重要的是,熟人社交打法在腾讯微博虽然虽然遭遇滑铁卢,竟然出人意料地造就了微信的崛起与勃发。
2011 年微信这匹黑马半路杀出,短短时间就做到了 3000 万用户规模,每日新增 20 万用户,因此马化腾说:因为有微信,所以,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03 爆发力也萧何,天花板也萧何,曹会计命里缺个Allenzhang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的基因,往往并无本质的区别,之所以成之关键,往往是必败的枢机。
微博前期打光了所有的子弹,如今不管不顾现状的危险与蹙迫
向死而生,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微博虽然是集中全力干了场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仗与硬仗,也打光了所有的子弹,耗光了所有的资源。
来自新浪生态的各种资源、圈层、信息及人脉,彻底迁移透支,不遗余力发展好了微博,也再无余力去挖掘、发展、提升。越是拼命,越是认识到变现、套现的重要性,任何一个环节,能够带来流量和增值,哪怕是虚假的流量和增值,都全力以赴变本加厉,无所不用其极。
其成也,毁也,自然不可避免。
怕一时必死,求一时之暂存,倍加在乎一时之狂欢,一时之得利。假手黑产也罢,与黑产同谋也罢,技术是短板也罢,做到了变现和提现,也不管不顾现状的危险与蹙迫,过一日算一日,何来创新与维系?
媒体属性是微博成功的关键,更是微博天花板必然的起因。
微博始终摇摆在媒体路线和社交路线之间,从微博产品形态看,新浪拥有得天独厚的媒体资源和能力,但微博不想做成Twitter的市值,而是要赶超Facebook,微博一直努力往社交方向发展。最终仍因决策层的摇摆不定,微博始终没有摆脱其门户时代的媒体属性。
微博成于大V,败于大V。微博凭借其强大的媒体基因,丰富的媒体资源,在产品发展早期,通过顶级明星拉动普通网民的战略,让微博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基础,也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发展到鼎盛时期后,时过境迁,各种新型的互联网产品已经普及,微博却没有转变思路,仍处于大量的大V掌握话语权和影响力的虚假繁荣之中。
因为没有回归草根,普通网民在微博里没有存在感,始终活在大V的阴影下,其微弱的声音也被大V掩盖。等微博认识到全民自媒体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时候,再去帮助草根发展粉丝,却为时已晚。微博上只剩下了大V自说自话,加上水军、机器粉制造的点赞、评论、转发等一系列虚假繁荣。
微博的天花板,也与Web3.0时代的来临有莫大的关系。Web3.0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除了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人,用户不再对新奇的新闻、八卦、娱乐抱有持续的热情,也不再认为在一个全陌生的环境下,发一些牢骚、八卦一些段子,是一件很安全的事情。一个再热门的话题,最多在一周之内便沉入海底。面对用户对资讯、社交需求的变化,微博没有与时俱进地改进产品迎合需求。
微博在产品迭代中,在会员体系、积分体系上有过多次升级,也在付费知识问答上做了非常多的探索,但微博并没有改变其媒体属性,以及念念不忘的陌生社交产品定位。
对于媒体属性的迷之自信,忽略了对去中心化的运营,大V的粉丝也不过是普通的吃瓜群众,吃瓜群众只爱看热闹。
微博,实际上就是老朽的新浪门户网的另一个版本。
而在微博第二次崛起的过程中,虽然在内容分发、红人经济上搭建起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但其苦心经营的模式,却做了别人的嫁衣裳。红利营收,被在内容形式上革新的后来者抖音和快手收割,微博自身,无论是产品和内容的运营,都显得过于被动,与短视频、网红经济的红利失之交臂。
舆论和新闻中心的光环,使其行走在悬崖的边缘
饭否何以关停,微博没有引为前车之鉴,总是在小确幸和侥幸中前行。虽然也有敏感词过滤,但是舆论和新闻中心的光环让其欲罢不能,是不是行走在悬崖和深渊的边缘。
明星、大V、公知、意见领袖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无论是非曲直,只在乎热血沸腾,铁粉钢丝,笑傲言论的江湖,俨然天地之美人间公道在是,不以法律公理为依归。一番整顿,一番监管,大V现出原形,公知多半无知,意见领袖原来是臆见领袖和异见领路,微博之大势潮流和真精神,早去其半。
在内容的运营管理上,微博既然不生产内容,对于内容的鉴别、引导和监督,明显是力不从心。微博在迅猛的发展中,不良信息的泛滥成灾,以及危害到社会和国家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为净化舆论环境,对微博进行监管是理所当然的。微博因为自身平台的运营问题,随时会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除了言论受限,一些大V、普通用户被迫远离微博之外,新浪微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软硬广告,首页话题热榜被人工营销操作的迹象越来越严重,加上微博抄袭内容继续加剧,也成为用户出逃的重要原因。
微博除了可以随时随地的浏览和分享外,其更低门槛的UGC,以及关注/评论/转发的众包推荐和信息过滤机制、粉丝模式和群体效应,给用户带来虚荣和存在感,是一种普适产品形态,是对互联网产品技术的一次革命。
商业化导向让微博成为娱乐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存在,也让其陷入恶性循环
用户量始终只是表象,商业化与盈利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运营的终极目的。
从新浪管理层的MBO、微博从新浪的剥离、高层的权力争夺、阿里的收购、微博的商业化,都可以看出,新浪早已成为短期逐利的平台。微博从拼死一搏开始就暴露出强大的商业化野心,一次又一次挑战用户体验的底线。过度商业化,自然有微博来自经营方面的压力。
但是很无奈的是,它在与市场的博弈过程中,不得已陷入了一种通过伤害用户体验,换取商业利益,从而导致用户出逃,商业价值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
微博的商业化导向,让微博成为娱乐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存在,艺人经纪公司、影视剧和综艺发行方都把微博视为必争之地。影视、明星为了扩大宣传,打造影响力,不得不花重金,在微博买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微博刚好可以通过收取推广费,满足其商业化利益,让这种模式成为愿打愿挨的双赢模式。
微博的运营人员,往往身兼策划、商务和运营数职,日常工作就是对接经纪公司和发行方的营销需求,为其匹配合适的营销资源包,和对方共同策划话题点,并把话题引爆。
微博的几乎全包式的服务,也是因为艺人或者影视剧在微博上的数据,直接影响着广告主的投放,也影响着微博的持续商业化。
微博数据已经成为衡量艺人和影视作品影响力的重要参考指标。艺人经纪公司和影视剧发行方,为了把这些数据做得更好看,毫无底线的刷量、进行数据造假也在所难免。
当泡沫比啤酒还大的时候,影响的不仅仅是口感了。
唯一惋惜的是,曹会计命里缺少一个Allenzhang级的大神产品经理。
04 微博在1米宽的羊肠小道上战胜了腾讯
还有一条百米宽万里长的大道
2011年,微信诞生且迭代了好几个版本。当年11月,深圳威尼斯酒店的饭局上,马化腾轻声对吴晓波说: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2012年到2015年年中,微博遭遇至暗时刻,虽然从谷底回旋,再次活着回来,毕竟不再是那个天下注目归心的微博了。
2014年4月17日,新浪微博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微博上市首日涨19%收20.24美元,市值40亿美元。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微博开始了兴趣社区的垂直化分类,60多个热门话题出现在了微博的首页,汽车、房地产、电影、游戏、炒股、旅游、时尚等,将微博用户进一步细化、区分,开始更精确地向他们推送广告,优化用户体验。
2015年底,微博第一次扭亏为盈。
2016年9月,微博启动MCN计划,批量引进商业化机构,扶持网红变现,半年之后又推出了网红电商平台。
微信用户不断壮大,但也开始了熟人社区的倦怠期,开始四处逃逸,00后去往QQ、B站,80后、90后则逃回微博,求得隐身。本以为微博死期降临,却没想到一批又一批的新用户来到了微博。他们因为网红、因为直播、因为明星,又重新聚集在微博上。他们是吃瓜群众,专业吃瓜。成全了微博的二次崛起,也可以看作是微博的回光返照。
到2016年10月,微博股价突破53美元,市值达到113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Twitter。2017年8月,微博市值逼近200亿美元。2018年1月26日22:56,微博股价报133.70美元,市值达到300.33亿美元。
表面上商业化的繁荣与胜利,无法回避微博实质的增长乏力的现实,缺乏精气神的衰老和疲惫。无法复活,无法提振。提起过往,不免伤怀;展望未来,还是一条窄路。
微博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在一条1米宽的羊肠小道上狭路相逢勇者胜,却没想到,旁边还有一条100米宽1万里长的康庄大道。
这条道,一直通向深圳市南山区的滨海大厦。
05 巨头财经的思考,三方庆幸,腾讯微博的失败
微博兴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历史的必然。兴也适逢其时,衰也适逢其时。
微博的一枝独秀,天时地利人和中,除了因为2011年是移动互联网的网民数、硬件、软件、移动操作系统的完备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腾讯微博始终是防守为主,为微信打造护城河与蓄水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微博开始是一个新闻自媒体、匿名、广播、隐身,可以随心所欲自娱自乐,很少拘束,腾讯微博虽然通过QQ导流,导来导去是QQ好友,熟人之间的QQ空间互访及沟通QQ本身已经满足,若腾讯微博若成功了,那后来腾讯内部三个团队竞争学kik战米聊的事就不会发生了。
陌生人社交,随着微博甚至陌陌都要搞实名认证,陌生、匿名、隐身越来越难,熟人社交已经泛滥,未来中本聪喜欢的匿名IRC因特网中继聊天还是要火起来的,人性的需求始终在那里。
对于新浪微博来说,庆幸腾讯微博的失败,才有了老牌古典门户的最后一丝尊严,才有了后来小镇青年的成功转型,又回到了腾讯微博最后关停的那个定位点。
·
·
对于鹅厂来说,也庆幸腾讯微博的失败,不然反垄断法可能更早早的就压下了,毕竟微博的强媒体属性比通信属性,更能惹是生非。
对于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来说,也庆幸腾讯微博的失败,才不至于人人谈鹅色变,原来小马哥的帝国体系也有弱点,也不是完全无懈可击。
你有你的万亿美金命,我要赎回我的卖身契。(新浪已经私有化,微博还会远吗,再小的生意,也得算明白这本20年的老账,毕竟咱会计出身嘛)
都挺好,微博这个故事,还得聊个10年。
预告:移动互联网波澜壮阔的黄金10年,出现了许多金牌的产品、头部的公司、领袖的人物,值得一一梳理、复盘和借鉴。我们将在近日推出《移动互联网黄金十年复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012)》。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移动支付,我们将从移动支付的刚需出发,分析微信和美团在腾讯微博及饭否失败后成功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