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瓷界中,有一种瓷器,以釉色唯美,以釉色著称。据说,这是一种让人看到就能想起夏天的釉色,就像是夏天的午后,安静平和。阳光透过海水,温热也透着几分薄凉。这种令人沉醉的蓝,叫孔雀蓝。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去感受一下这一抹蓝。
孔雀蓝:象征浪漫的颜色
古代瓷器中就有一个很特殊的品种叫“孔雀蓝”。是一种美丽的色彩釉,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其釉色之名称是以孔雀羽毛为标准,釉色偏绿的称孔雀绿,釉色偏蓝的称孔雀蓝,也有人称之为“法翠”“法蓝”“翡翠”“翠蓝”等,釉光华丽,品种丰富多彩,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珐华,大大丰富了中国陶瓷品种。
孔雀蓝是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期间的商贸往来时被带到中原并在金、元民窑中陆续制作。孔雀蓝釉又称“法蓝”,孔雀蓝不仅名字好听,单纯作为一种颜色看,也会让人非常喜欢。尤其是孔雀蓝带来的夏天般的感觉,会让人忍不住想起浅浅的海滩、凉凉的微风,以及太阳还未升起的清晨。在当时就深受统治者和民众的喜爱。
据目前考古发现表明,孔雀蓝釉器物传入我国,最早可追溯到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的3件孔雀蓝釉陶瓶。孔雀蓝釉在我国的唐代已经能够生产,并且使用于建筑之上。中国瓷器作为中华文化集大成者,自然不会放弃烧制孔雀蓝瓷器的尝试。孔雀蓝釉瓷器在中国出现于宋代,金代中期即 12 世纪晚期开始连续生产,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后来所谓的珐华釉。
图 | 波斯孔雀蓝釉陶瓶之一 刘华墓出土
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孔雀蓝
这种令人沉醉的孔雀蓝釉,它与中亚、西亚的孔雀蓝釉有一定的渊源,它的发展与道教有某种程度的联系。自宋代孔雀蓝釉瓷器出现之后,景德镇在元代浮梁磁局建立后也制作过一些孔雀蓝釉器物,从目前整体发掘情况看,元代出土器品种较少,说明当时御窑厂孔雀蓝釉制作尚未形成太大规模。
明宣德时期制瓷发展迅猛,孔雀蓝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统治者对御厂瓷的严格要求促使其单色釉、釉下青花制品精益求精。孔雀蓝瓷器在当时极为名贵,成功作品不多。现在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的更是寥若晨星。2004年,一件明代宣德年间的孔雀蓝瓷盘以1238万元的港币落槌。小小一块瓷盘竟能追捧到千万元的天价,可见其美丽色彩对于收藏界的诱惑力。
孔雀蓝釉这一品种在明代晚期曾一度产量剧降,难觅其踪。到了康熙年间,孔雀蓝釉器才又开始兴盛起来,并逐步走向孔雀蓝釉史上的又一高峰。较明代宣德、成化,康熙孔雀蓝釉色变化更多,有的浓重葱翠,有的淡而纯净。彩瓷繁荣的清代之后时期,它又以不同角色融入了单色釉、青花、彩瓷中,为制瓷发展添砖加瓦。
孔雀蓝釉瓷器,演化三大派
一直到近代以来,孔雀蓝釉的发展也具有了相当的水平,进一步壮大了孔雀蓝釉器的队伍。可以说,孔雀蓝作为铜釉家族成员之一,其进步发展为制瓷者充分了解铜元素化学性质、掌握其他发色、推动新釉制作起到了铺垫作用。在元代以前的彩瓷萌芽时期,孔雀蓝能独立成体系,对活跃当时的彩瓷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所见孔雀蓝釉色分三类,孔雀蓝单色釉、孔雀蓝青花、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
相对后两者,孔雀蓝单色釉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特别是早期精美程度不严格的陶类制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蓝釉一次性烧成。对后来制作精美、要求严格的官窑瓷则要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罩低温孔雀蓝釉二次入窑方能成器。可能有时感觉发色单调,制作者还会使用暗刻花纹、釉面施金彩等方法进行点缀性装饰。
“孔雀蓝青花”是低温孔雀蓝与釉下青花的结合体,在绘制好的钴料表面覆盖低温孔雀蓝釉烧制。元代之前制作者没有掌握好烧造技术,产品普遍为“孔雀蓝黑花”,直到明宣德时期才在官窑体制下取得历史性突破,制作出名副其实的“青花”。由于该类器物涉及到使用钴料绘画,因此制作工艺较单色釉复杂,难度与艺术造诣都非前者可比。
在单色釉、釉下青花烧制获得稳步进展之后,御厂工匠还尝试把孔雀蓝与黄、褐等低温彩釉结合,共同装饰素三彩瓷,甚至作为低温釉上彩运用到五彩器中,填补了当时的蓝釉上彩空白。应该说这种模式源自于彩瓷繁荣的清代之后时期,它又以不同角色融入了单色釉、青花、彩瓷这三种模式中,为制瓷发展添砖加瓦。
有人说,孔雀蓝是蓝色中最神秘的一种,几乎没有人能确定它正确的色值所在,是模糊色的一种,不同的人会对它有不同的诠释,代表的意义是隐匿。孔雀蓝,这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与优雅,直到今天,孔雀蓝依然是陶瓷界的宠儿,许多设计名师都愿意使用这种颜色,把人们带进这抹清凉。沉静如水,却又光彩照人。你,喜欢孔雀蓝吗?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