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美食“手撕豆腐”
黔味,是辣中带酸,也是野趣本真,这都是贵州深山造就的。在这个质朴的本色之上,又沉积了历史上各个移民潮带来的口味交汇,让广义的黔菜有了最鲜明的特征—融合。
-01- “贵州人怕不辣”
贵州真不愧是知名的辣椒大省。摄影_彭凯剑
俗话说得好“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
贵州虽然多高原山地,但土壤却恰好适宜辣椒生长,全省内北有虾子、南有关岭、中有花溪、西有毕节、东有天柱,皆为著名的辣椒产地。贵阳小河辣椒、遵义牛角椒、虾子朝天椒、绥阳小米辣等地方名椒,俯拾皆是。贵州气候潮湿,多阴雨,正需要辣椒的刚猛热烈。因为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可以散寒除湿,也是缺油少盐时,最容易送饭入口的调料之一。
摄影_夏功文
贵州栽培的辣椒品种和食用辣椒的方法不计其数,民间家常菜几乎无菜不辣。再加上制辣方式的不同,加工成不同的“辣味”—烧辣椒、擂辣椒、煳辣椒、油辣椒、糟辣椒、泡辣椒、阴辣椒、面辣椒、鲊辣椒、香辣脆等,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咂舌,大汗淋漓;有的辣而香;有的香而不辣;有的辣得干香浓郁;有的辣得回味无穷……辣的口味也因此变得更加丰满。
爽快的辣味也似贵州人的性格,率真泼辣,风风火火。
不同层次的辣味,辣得丰富多彩。摄影_夏功文
-02-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
贵州的酸是主角,不是醋的酸味,而是食物自然发酵出来的味道。
在盐尚未惠及贵州的深山之前,除了辣椒,食物发酵出来的酸也能帮助减缓钠离子的流失。黔东南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黔东南的各个寨子里,家家户户都备有酸汤坛子。摄影_夏功文
贵州家家腌制酸菜,人人喜食。黔南独山县特产盐酸菜就是其一,它属青菜渍品,又可细分为原味盐酸菜、冰糖盐酸菜和白糖盐酸菜三大类。以青菜为主料,加甜酒、大蒜、辣椒、冰糖等调料,腌渍而成。作为调味料,可配荤食,亦能搭素菜。甜、酸、辣味齐俱,开胃健脾助消化。
摄影_陆宇堃
腌菜的取料更广泛,除了萝卜、青菜之外,茄子也可做原料,洗净、晒干、搓盐,再次晾干后装入土坛中密封,坛盖沿上注满清水,以隔绝空气。酸坛要放在干燥通风处,只要保存得当,经年不坏,越陈越香。
很多时候配方的锦上添花只是出于不可复制的灵光乍现。摄影_陆宇堃
-03- 野味和野趣
烤鱼这种乡野美食,最简单的处理方式莫过于就地生火、串鱼烧烤。 摄影_杨通荣
贵州食物“野”,不光在于取材大多来自乡野、还在于它的味道“狂野”。
黔东南侗族地区有种被认为是“暗黑料理”的食物—牛瘪,当地称“百草汤”,又被称为“侗香”。当地人将牛宰杀后,把牛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食料取出来,挤出其中的液体,加入牛胆汁及佐料放入锅内文火慢熬,煮沸后,再过滤掉液体表面的泡沫,方可食用。可做成干锅或汤锅,也可用作调料,食之苦涩、回甘又带有草香。牛瘪如今已是黔东南的特色名菜,甚至被视为待客上品,猎奇游客尤爱一尝。
摄影_陆进平
深居大山中的民族,如苗族、侗族、布依族、毛南族还喜食各种虫类。蚂蚱、稻蝗虫、草蝗虫、米蝗虫、马蜂蛹、九香虫、竹虫、柴虫等大多油炸并根据当地特色调味后,口感香脆,令人难忘。
这一盘虫子,你敢吃吗?摄影_杨通荣
-04- 香糯和软滑
糯稻是食物,对侗族人而言,也是盖房建屋、走亲访友、生丧嫁娶等人生仪式离不开的物质象征。摄影_陆进平
摄影_杨通荣
水稻是南方最主要的主食,可以分成糯性和非糯性两类,在贵州都很常见。
糯米在贵州是粽子、糍粑、米酒、油茶等食物的基础食材,也是腌制鱼、肉的辅助材料。糯米制品可用蒸、煎、炸、煮等不同烹制方式加工,其香不同,回味各异。
把糯米饭染成五种颜色的“多彩姊妹饭”是姊妹节中年轻人互道好感的媒介。 摄影_杨秀勇
香醇软糯的糍粑、饵块粑、土豆糍粑、糯玉米糍粑、糯高粱糍粑、糯小米糍粑等,都是在最基础的糯饭中加入其他主食调和味道。黄糕粑、泡粑、炸糕粑、粽粑、褡裢粑、棉菜粑、清明粑等,则是在糍粑制品上再做创意发挥。
这满桌的凉拌茄子是为接下来龙舟赛庆功长桌宴准备的。摄影_冯四方
辣、酸、野的味觉刺激和以糯米、大米为主食,只是贵州味道最基础的底色,那是久居深山,自然馈赠的最原初的味道。
-END-
文| 吴茂钊
编辑|张瑜
原文取自《地道风物·贵州》有增减、改动
本文图片来源于“IC photo”或“图虫创意”,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IC photo或图虫创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