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打骂孩子到底有没有用?
1.适度的打骂起到督促作用,过度的打骂会不仅不会帮助孩子,还会害了孩子,在教育孩子时应“严慈并存”。
2.孩子年龄小自制力不免会差一些,此时应给予指导而非打骂,面对孩子犯的小错误,我们更应以礼教人,打骂只会起到反作用。
3.孩子犯大错,或有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等不良行为时,我们应施加以适度的威严,给予适度打骂,让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在其后以礼教之。
4.古有“严父慈母”,严和慈都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我们应合理运用,毕竟“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惩罚真能解决问题行为吗?使用惩罚前一定要知道的5个副作用
作者 / 王昱丹
编辑 / 教研院
所有的孩子都有出现不恰当行为的情况,他们有的时候会大喊大叫,有的时候把食物弄得到处都是,有的时候会把屋子弄的像战场一样。当孩子表现出来这些严重的行为问题的时候,父母可能会非常生气和恼火。
在生活中,我们会用很多方法来减少这些行为,例如:可以训斥他们、剥夺特权,甚至体罚。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体罚。
什么是体罚?
「体罚」是指由于孩子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后,人为施加外力从而引起疼痛或不适的任何行为。通常包括:打屁股(最常见的体罚方法之一)、拍打、捏或拉、用物体击打(例如:腰带、扫把、鞭子或棍子)、让某人吃肥皂、辣酱、辣椒或其他令人不快的物质。
有些研究指出,小时候受到体罚的父母更有可能体罚自己的孩子。体罚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行为。但是,身体上的管教方法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以下后果:欺负其他孩子、有攻击性、行为问题、害怕父母、自尊心差、认为打是可以的、抑郁、焦虑和人格问题的风险增加,在极端情况下,体罚会导致对儿童的更严厉和虐待行为。虐待可能导致伤害、失去监护权、被捕、入狱,甚至导致儿童死亡。
什么是惩罚?
与体罚不同,惩罚是指在行为发生之后会跟随着一个后果,这个后果会降低未来类似行为的发生率。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走在黑暗的房间里,因为走得太快而踢到脚趾头,之后我们在走进黑暗的房间,会特意放慢脚步,当发现自己的雨伞放在门外被别人拿走之后,下次再出现下雨的情况我们会特意把伞拿回屋子里。
其实这些都是惩罚的例子,虽然很多人认为惩罚是不好的、是强化的负面对应,但是,从惩罚中学习与从强化中学习一样重要。惩罚教导我们不要重复造成伤害的反应。
虽然以上的例子指向了惩罚会有可能起到保护有机体的作用,但在生活中对孩子实施惩罚会和以上例子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在出现不恰当行为之后,父母们会大声训斥孩子,例如“不可以!不准这样!”,也会伸手去制止孩子,阻止行为的发生。还会让孩子重复做一些事情,以达到减少行为的目的,例如:让孩子重复写很多遍错了的字,做下蹲,管教中心的电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正惩罚,也就是在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刺激,使之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时行为的发生率降低;
除了正惩罚之外,负惩罚也经常在生活中出现,我们经常会遇到正在跟孩子说话的妈妈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之后完全不理孩子,并且拿走孩子手中的小汽车,把孩子关进一个没人的储藏间,这些都在对孩子实施负惩罚,也就是在行为发生之后去除一个刺激,使之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时行为的发生率降低。
惩罚的副作用
惩罚会有种种副作用,包括引发不悦的情绪反应、攻击行为、逃离与躲避,或是问题行为会在没有惩罚的情况下大增,其他问题像是模仿不适当行为,或是惩罚施行者因为得到负增强而过度使用惩罚。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惩罚的副作用有哪些。
01 情绪及攻击反应
惩罚有时会引起情绪及攻击反应,特别是以嫌恶刺激形式的正惩罚。
例如:一位学生受到严厉的惩罚之后,可能会有丢或是毁坏邻近的物品,或是该学生会尝试攻击实施惩罚的人。
02 逃脱与避免
逃脱与避免嫌恶刺激是自然的反应,它有各种的形式,某些比起被惩罚的目标行为可能问题更大。
例如:一位学生因为懒散工作或没准备就来上学而被重复训斥,他可能会完全不来上课。孩子可能会说谎、欺骗或是展现其他不恰当的行为来逃避惩罚。逃脱和避免有可能会随着惩罚物的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03 其它行为的增加
当在一种情境中实施惩罚时,行为显示有所减少,这有可能会使在不实施惩罚的情景中的行为增加。
例如:一个孩子在晚餐前,从厨房的饼干罐里拿饼干吃,被妈妈看到和没看到的概率是相等的,有一天妈妈因为孩子在晚餐前吃饼干而骂他,那么之后会出现,当妈妈在厨房的时候,孩子在晚餐前吃饼干的概率会受到抑制,但是当妈妈不在厨房的时候,男孩吃罐子里饼干的概率会增加。
04 模仿惩罚的行为
当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会说“这就是在教你不要打你的玩伴!”,之后父母会发现孩子打同伴的行为持续增加,很不幸,孩子可能模仿了父母的行为,而不是记住了父母教训他时说的话。
超过二十年的研究发现孩子暴露在极度严厉的惩罚环境中,与反社会行为和青春期及成人期的行为异常有强大的关联性。
05 惩罚的过度使用
一般在抚养、教育及社会化一个孩子时,之所以广泛使用惩罚以及相信惩罚带来的效果,这可能是由于惩罚可以立刻终止当下不恰当的行为。
例如:当妈妈斥责孩子的扔玩具的行为或是给予其他嫌恶的后果的时候,立即的效果即是中断不适当的行为,这个效果同时对妈妈产生了强化,导致之后妈妈训斥孩子的行为增加。
基于上述而言,在实施惩罚时,我们要谨慎考虑惩罚会带来的副作用,不推崇对孩子实施惩罚,除了对某些孩子而言,惩罚的介入可能是唯一降低高频率、长时间、高强度慢性和危险行为,且实施正增强等无法产生效果的最后手段。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长期有严重的自伤行为,且已危害到自身的身体健康,当在已经使用除惩罚之外的所有计划后,孩子的行为仍然没有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可以考虑实施惩罚。
在选择任何惩罚的介入之前,要根据实施正向策略所显示的效果,来一一排除无效的正向策略。
参考文献
https://www.aacap.org/AACAP/Families_and_Youth/Facts_for_Families/FFF-Guide/Physical-Punishment-105.aspx
JOHNO.COOPER, TIMOTHYE.HERON, &WILLIAML. HEWAR. (2012). 应用行为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