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讲的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其实历史上各个朝代在北京建都的并不多,比较有名的也就元明清这三大时期,但这三大朝代自建都北京就一直没有迁都到其他地方,并且各自都有着不同的辉煌,证明将北京作为都城确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前段时间有一位地理博主po出了一段北京的全境地形图,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北京弯的地形地势,今天咱们借着这个契机来好好聊一聊为什么元明清这三个最后的封建王朝当初是为什么要选择吧都城建在北京这个地方。
北京作为一代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以其独有的地形地貌和位置特征吸引着古时无数国家的争夺。这一块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地方总共占地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从整体地势上来看,北京的地形呈一个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向。西部的西山属于太行山脉,东北部和北部的军都山属于燕山山脉,因为战国时期有一个燕国,又在此地建立了都城,所以北京以前也叫做燕都,所以这一块的山脉被称为燕山山脉。
北京最高的山峰为京西门头沟的东灵山,海拔为2303米,与之相对的最低地区就是东南边通州边界,而这两大山脉在南口关沟相交界,看起来就像一个向着东南低地势区展开的一个半圆形大山湾,被人们称作北京湾。
咱们往大一点的方向来看,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以及东北平原的交汇处,这三大平原一个以农业耕作为主、一个以草原放牧为主、还有一个以林业种植为主。这三种不同的地理形态带来了不同的经济类型。
华北平原是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文化区,蒙古高原是草原地区的游牧经济文化区,而东北平原则是北方平原地区的林业经济文化区,这三种经济区又在北京这座年代久远的古城里融会贯通相互杂糅,形成了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俨然成为了最适合建都的宝藏之地。
古代建都不仅要从风水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此地的战略意义和政治诉求,建立都城的位置要符合国内局势,在制衡各方面势力的同时还要兼顾经济的平稳发展,元明清三朝对于北京建都都有着于此类似的见解。
先来看元朝,自成吉思汗麾下猛将木华黎率蒙军一路高歌猛进,直取北京,并设置了燕京路大兴府。等到元世祖忽必烈创建元朝时期,他将大兴府改称为中都路大兴府,并于八年后再次更名为大都路,也就是元朝的都城。当时大元朝的疆域近乎成为了历代最大面积之一,而北京也一度成为全中国的交通中心,北至岭北行省,东到奴儿干都司,西达西藏地区,南抵海南,一时间全国各地上下全部在北京交流交汇,北京迎来了作为都城的第一大繁荣时期。
当时的忽必烈因为才建立元朝,局内形势不稳,在思考了良久以后决定建都北京。其一是因为北京距离蒙古草原很近,那里可是自己曾经土生土长的家乡,就算发生政变也可以退居回蒙休养生息;其二是因为刚刚改朝换代,国内仍有大多妄想反元复宋的份子存在,若集结兵力一举攻进都城,北京弯的易守难攻的地势也可以抵御住反元人士的攻击;其三,北京之前就有被金朝外族长期占领的情况,就算改朝换代城内的汉族百姓也不会对外族统治产生巨大的抵抗心理,非常利于刚刚创建不久的政权。
再来瞅瞅明朝,明朝最开始的都城是建立在南京的,之后燕王朱棣在篡位后自号明成祖,并迁都于北京,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燕地出身,将都城设回北京也有利于自己的管理,而且他也深知北方蒙古草原的外族势力又在躁动不安,将都城迁到北京可以对元朝旧部起到很好的压制作用。
更何况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定都南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要知道定都在南方虽然可以制衡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会造成北方人民的不满,导致北边控制力下降,最终酿出大祸。所以朱棣建都北京也算是对于政治时局的一种精准把握,从多方面考虑得出的总格结果。
最后就是清朝了,其实清朝跟元朝建都北京的原因基本一致,因为两朝的统治阶级都并非汉族,而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少数民族。这里再要提两点,除了地势上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时局上的原因,少数民族定都北京还有一部分因素是因为气候与交通,要知道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南部的气候比较湿润,而且夏季酷暑难耐。
作为从小生活在大草原干燥温和气候下的少数民族来说,定都北京也是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生活条件,要把他们叫到偏南边的几大省份生活估计没几天就受不住嚷嚷着要回来了。然后北京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处,在这里向全国其他地方传承他们的文化习俗也非常方便,要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形成文化认同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嘛。
所以说,元明清建都于北京都是有各种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到为了优越的地形战略位置和完备的经济政治权力制约,小到住的舒服而且离老东家近,都会成为在北京设立都城的众多因素之一。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北京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幽静、土壤之肥沃、文化之悠久为一身,纵观中国全局和形势,确实是最适合建立都城的风水宝地,不然咱们伟大领导人们也不会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毅然决然地选择北京作为咱们的首都,历史证明这却是一大正确的选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