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我国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已经开展6次了,而且还会继续进行下去。在现代社会,政府进行人口普查是为了基本的国情、民情,而古代社会也有人口普查,不过其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政府税收。因此,古代人口普查从来就不是一份简单的数字相加的工作,而是跟每个朝代的财税政策和执行能力息息相关。
最严格的人口普查——隋朝和明朝
持续数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混战时代,这一时期,因战乱饥荒死亡的人数不计其数,全国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当时全国可以统计的人口已经降到了一两千万。结束大分裂、重新统一中国的隋朝为了控制更多的实际人口,于是进行了极为严厉的人口普查工作。
隋朝的人口普查工作进行的空前细致,史上称为“大索貌阅”,顾名思义,就是工作人员直接根据被普查人的实际样貌、性别、年龄核查人口数量,防止人口统计上的脱漏。鉴于隋朝对人口控制量的渴求,人口普查工作的推进力度空前的大,只要查出实际人口和统计人口不符合的,不但要严惩户主,还要将“基层领导干部”乡长、里正发配苦役。政府还发动民众互相揭发检举,并给予重奖。在这种种有力、有效的措施之下,隋朝的人口普查被视为“最准确的人口普查”是当之无愧的。经过政府对人口普查工作的大力推进和经济的迅速繁荣,在隋炀帝时期,仅仅是隋朝政府统计的中原人口就已经达到了4600多万人之多。
隋朝的人口普查已经非常严格了,可是跟明朝比起来,那可是小巫见大巫了。明朝人口普查的时候,政府对每家每户人口的数量、姓名、年龄、人口关系这些基本要素当然不会放过,甚至对其全部产业都要做详细记载,连其家里有多少牲畜都要记录在案。政府为了确保统计资料的准确可靠,甚至动用军队去参与人口普查,一旦发现户主有任何隐瞒,则严惩不贷。可以想见,那时,每家每户的财产都是很“阳光”的。当然,明代这样的人口普查的缘由跟隋朝也是一样为了财政税收。虽说最初是应急之策,但鉴于此举对国家大有裨益,因此在后来也就成为国家的固定制度了,这就是明代的黄册制度。这每家每户的详细资料,就记录在黄色皮的户口册上,作为国家调查的重要依据。这些详尽的数据每十年就需要更新一次,所以可以想象,相关工作人员还是挺辛苦的。
最没执行力的人口普查——秦汉和唐末
秦汉时期的人口普查,奴婢成群的贵族官僚阶层可不像如今贪官那样拼命隐瞒自己的财产,而是毫不隐瞒地曝光属于其私有财产的奴婢数量,甚至极力夸大其数量。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的人口普查,政府主要是要清查富户的户口数,以便更好地向富户征税,而政府同时规定,贵族官僚家里的奴婢,可以减免一定的税负,奴婢越多,减免的就越多。如此一来,夸大上报奴婢数量竟成了富人阶层“逃税漏税”的手段,于是很多应该向朝廷纳税的人口都被统计成了无需纳税的奴婢。
而秦汉时期虽然已经实行中央集权制,但世家大族的势力仍根深叶茂,对于他们夸大多报奴婢数量的行为,政府只能睁只眼闭只眼。那时的人口统计数字也没办法很精准。
东汉时期的人口普查还非常不务正业,虽然人口普查数据很不准确,但却对13-20岁、姿色脱俗的少女特有兴趣,原因是人口普查员还兼有发现、推荐民间美女入宫的任务。这固然是皇帝为一己之私而浪费人力物力,但对于被选为嫔妃的女子来说,一下子就飞上枝头变凤凰,可喜可贺了。
而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政府的管制、执行能力大大下降,各级政府的人口调查统计工作也只是变成了象征性的工作,有关的官吏只是每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随意的增减户数和人口就应付了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户口统计工作当然极为混乱,有的人已经去世很久了,但是还在籍;有的孩童已经长大成人,但是还没被登记入籍。由此,就出现了政府统计工作的一出闹剧。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在政府全国户籍统计报告里,户数比上年骤然减少了70多万户,但人口数却莫名的增加了3万多。
误差最大的人口普查——宋朝和清朝
一般人对我国封建时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低这事并不感到奇怪,但是女人的数量不被算做人口数量这事,乍一听,还是挺耸人听闻的。这事是由宋代的丁籍制度导致的。丁籍制度是宋代使用时间最长,当然也是最重要的户籍统计制度了。丁籍,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每户人家的“丁”数来统计户口的制度。什么是“丁”呢?在当时,丁是指年满二十、不到六十的成年男子。这样来统计户口,女人的数量当然不在户口人数之列了。
当然,对这样的户口统计方式,我们并不能简单说它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毕竟,在那样的时代,男丁是家中绝对的顶梁柱,纳税服役都是男人的事,对国家而言,统计好男丁的数量,就掌握了国家的根本。所以,在那时候,不只是不统计女性的数量,连20岁以下、60岁以上的男子也未加以统计。日后,你若看到宋代的户籍数量的时候,一定不要觉得宋代人口比较少。其实,宋代虽然户籍数只有三五千万,但其实际人口在鼎盛期时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亿之多,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此。
从上面我们知道,宋代的人口普查数和实际人口的误差是很大的,而清代的人口普查数更是不准确。清代也是按照“丁”统计户口,当然,此“丁”和宋代的“丁”略有不同,指的16-60岁的男子。不过,清代的这个丁数,并不是一个确切的人口数量,而只是当时承纳赋役的人丁定额。当时,国家把人口按照贫富的不同,划分了征收丁银的不同份额。国家统计的丁数,其实只是国家为了方便统计征收多少税收的一个统计数据。
清代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要说到清代的摊丁入亩制度,因为这种统计方法不过是这种制度的一个缩影。摊丁入亩,顾名思义,就是将丁口数划入到土地田产的数量上来,由此,赋役的征收标准就不再是人口的多寡,而是田产的多寡。在这样的制度下,持续中国千年的人头税消失了,人口开始急速膨胀起来。道理很简单,按照人头收税,如果家庭人口众多,赋役负担也随之增大,而按照田产收税,家庭人口多的话,不但不会因此增加相应赋役负担,反而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劳动价值,因此民众当然要多生育子女了。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清代的人口会不断刷新历史,由1亿、到2亿、再到3亿,到清末时已经突破了4亿大关,使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