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众筹 还是水滴众愁?
众多明星机构站台也难挡水滴破发颓势。
5月7日晚,水滴公司正式登陆纽交所,但尴尬的是,头顶“中国保险 科技 第一股”光环的水滴,却被市场狠狠打了脸。
首战不利,上市首日便破发。
发行价美元,开盘价.美元,盘中一度跌幅超过%,收盘股价报9.美元,较发行价下跌.%,市值.亿美元。
这还不够。
5月日晚开盘,水滴公司继续下挫,跌超%。
至此,水滴上市以来已经暴跌近%。
投资者用脚投票,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水滴公司的质疑。
顶着光环和争议,水滴公司终于IPO。
从美团号员工,到市值超亿美金的公司创始人,沈鹏只用了5年。
年,彼时已是美团号员工、美团外卖联合创始人沈鹏依然选择离职,转而创办水滴。
那一年,他才岁。
作为当时估值超百亿美元的美团核心团队一员,沈鹏创业自带明星光环。
自创立水滴,便获得一众大佬站台,5年完成了7轮融资,腾讯(000.HK)、美团、IDG、高榕等知名机构纷纷入股。
5年来,水滴一路狂奔,凭借旗下水滴筹、水滴互助及水滴保做到一年营收亿元。
但伴随着公司上市,有关其“公益还是生意”的争议,貌似更大了。
为摆脱争议,水滴公司急于脱去慈善外衣,上市当天,水滴公司联合创始人杨光表示,水滴筹不是公益组织或者慈善组织,它是免费提供给广大患者一个工具,只不过因为免费服务,大家会误解公司是公益组织。
沈鹏也多次向外界强调,公司不是公益组织,水滴是一家主营保险经纪的企业。
但显然,公益与商业有着天然的矛盾。
二级市场,投资者已经表明了态度,公司股价两天缩水%,对此现象,杨光表示,不会在意短期的价格波动,他认为上市目的是让融资渠道更多元,降低融资成本。
但是,在业界看来,水滴股价破发与其商业模式遭受质疑有关,收入来源单一,内部流量转化价值降低;业务成长严重依赖营销,获客成本高;商业模式不可持续(.SH),盈利能力堪忧。
说起水滴,很多人颇为熟悉。
“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模式,催生了早期的水滴。
年,水滴成立之初上线了水滴互助和水滴筹业务。
水滴互助的定位是互联网 健康 互助社群,参与者缴纳一定费用,患病后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按照“一人患病、众人均摊”的原则获得最高万元的互助金。
水滴筹则是面向大病患者的免费线上筹款工具。
一开始,水滴并不占据先发优势。
在同赛道中,早在年“轻松筹”等玩家就已入局;彼时网络互助行业,也已是一片红海,据媒体统计,截至年月,国内的网络互助平台超过了0家。
不过,水滴筹凭借“0手续费、下沉市场”策略迅速实现逆袭。
起初,水滴筹便绕开轻松筹主攻的一二线城市,下沉到渗透率并不高的三四五线城市和农村地区,除了在每个城市招募大量兼职人员和志愿者辅导当地人筹款,他们还在各地农村做刷墙广告。
而与轻松筹在内的平台收取2%左右的手续费有所不同的是,水滴筹则不收任何手续费,筹款所得资金全部归筹款人。
无疑,水滴筹的“免费策略”更具有吸引力。
使其“公益性”定位深入人心,令水滴积累了大量的用户。
根据招股书,截至年月日,在水滴筹平台累计有超过0万患者寻求帮助,并有共计3.4亿以上的捐助者。
但巨大的流量池是如何变现的,伴随着招股书的问世,水滴公司真实面貌开始浮出水面。
因为0手续费,就意味着水滴筹是不赚钱,且需承担用户提现时微信收取的手续费,这意味着,从表面看,大众所熟知的水滴筹业务并不能给水滴公司带来营收。
相比之下,水滴互助,公司则抽取8%的管理费用。
不过,该项业务已于年3月终止,招股书显示,水滴互助将不再是水滴公司年的收入来源。
从数据来看,水滴互助这项业务带来的收入占比总营收三年来逐年递减,年、年、年三年分别占总运营收入的.8%、9.4%、3.6%。
由此来看,保险业务才是水滴公司向用户收割收益的重地,而具有公益性质的水滴筹和水滴互助业务则负责导流。
招股书中也提到,医疗众筹业务“将大量流量引向我们的保险市场,而且从 历史 上看,我们的互助业务也将流量引向我们的保险市场”。
资料显示,截至年9月,水滴互助的会员已超过1.3亿人,累计为1.4万个家庭划拨了近亿元互助金。
年5月,水滴公司推出互联网保险 科技 平台水滴保险商城,即水滴保。
自水滴保业务上线以来,年、年和年,水滴的付费保险消费者人数分别达到0万、0万和万;通过水滴保产生的首单保费总量也分别为9.亿元、.亿元和4.亿元。
以此为驱动,水滴保带来的“经纪收入”,从年的占总营收的比例的.3%增长至年的.6%,年经纪收入营收占比进一步增长至.1%,贡献收入占比接近9成。
至此,保险业务真正打通水滴商业闭环。
水滴快速成长背后,离不开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年保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4.万亿元,互联网保险的保费规模为08.亿元,渗透率仅为6.4%。
中金公司预计,年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将接近3.3万亿,假设代销保险的平均佣金率达到%,年互联网代销保险收入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6千亿,是年市场规模的十倍。
这意味着,互联网保险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不过,与之相应的,这个赛道也变得拥挤起来。
据统计,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保险 科技 产业链公司已超过家,其中涉足销售端创新公司有家。
彼时,水滴筹还面临与腾讯微保及蚂蚁保险的两大巨头的竞争。
不过有意思的是,腾讯即是水滴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是水滴第一大机构股东,拥有其.1%的股份。
从商业模式上来看,与传统保险巨头相比,水滴的优势便是有水滴筹和水滴互助强大流量的导入。
公司主要的业务大多依靠微信体系运营,微信体系下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其业务提供广阔的潜在用户客群。
这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水滴筹通过大病筹措、社交裂变获得流量,再将这些流量转化到其保险业务上。
也就是说,水滴的商业模式在获客、用户转化、用户留存等严重依赖水滴筹和水滴互助强大流量的导入。
但值得的注意的是,该模式的引流能力正在逐渐下降,招股书显示,年通过水滴保险商城获得的首年保费中,来自于水滴筹和水滴互助的流量已从年的%降至%。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水滴公司因主攻三四线城市,用户多为下沉市场用户,存在易转化但留存难的特点,实现高附加值转化更难。
数据显示,截至年9月,水滴保险商城累计保障用户数量超过1.4亿,保障家庭数超00万,覆盖国内近%的市县,%的用户来自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
由此看来,上市之后,如何持续获客保持高增长是水滴面临的首要问题。
水滴给出的答案是“买”。
水滴公司招股书显示,随着业务扩张,自年开始,水滴逐步加大第三方流量的采买力度,年至年,来自第三方流量渠道的保费比重从1.9%上升至.9%。
而过于依赖第三方流量渠道导致水滴营销费用逐年高涨。
年,公司销售及营销费用从年的.亿元增至.5亿元,增幅1.7%,占总营收比重达.4%。
营销费用的水涨船高,导致公司增收不增利,亏损额逐年扩大。
过去三年,水滴公司营收分别为2.亿元、.亿元和.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0亿元、3.2亿元及6.6亿元,累计亏损亿元。
可见,以“买买买”这种高额获客成本堆积出的营收增长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未来水滴公司应考虑如何以更低的成本获客。
无论流量多大,获客能力有多强,盈利仍是公司和投资人的终极目标。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水滴公司未来实现盈利的关键是否能够说服现有客户购买更多产品,并提高每位用户的平均价值。
也就是说,公司应提高客户购买收益更高的“长期险”、提升客户续保率及附加值,为平台带来更为稳健的经营业绩。
其实,水滴公司早已意识到长期险的巨大潜力。
年底开始,公司提供长期 健康 和人寿保险产品,致力于通过提高消费者的意识,加深与长期保险产品供应商合作等深耕这一业务领域。
截至年月日,水滴公司已与家保险公司合作,提供0种 健康 和人寿保险产品。
不过,从公司现有的成绩来看,水滴布局长期险的效果并不太理想。
招股书显示,短期险(保险期限不超过一年)是水滴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
以年为例,其销售9亿元(占比为%)的短期保险产品,获得亿元经纪收入,在水滴保业务中占比超%,而长期险占水滴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仅为.5%。
相比金额较小的短期险,长期险的销售难度更高,具有高壁垒,客户粘性更强,同时带来的营收也会更大。
对比“保险电商第一股”慧择(HUIZ.US)可见一斑。
年该公司内促成总保费.2亿元,录得营收.2亿元,其中长期险保费占总保费的比例提升至.4%,长期 健康 险的保费达到.4亿元;净利润方面,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连续三年为正。
同时,从慧择披露续保率来看,长期寿险和 健康 险第个月、第个月续保率均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以上。
从这个维度来看,慧择已构建长期险业务领域“护城河”,盈利优势凸显。
而水滴保险在长期险业务上的体量还较小,相比之下,盈利能力较弱。
盈利模式待解的同时,水滴还面临监管、舆论等风险。
年9月,银保监会发文称,网络互助平台具有商业保险特征,但长期处于无监管状态,属非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呼吁将其纳入监管。
并点名“水滴互助”,直言其平台会员数量庞大,属于非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存在跑路风险,若处理不当或引发 社会 风险。
监管压力令国内主流互助平台纷纷关停,去年至今,已有百度(BIDU.US)灯火互助、美团互助、轻松互助等多家平台关停。
上市前夕,“水滴互助”被迫关停。
尽管沈鹏表示,从商业角度来看,停止互助业务并没有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它只贡献了第一年保费收入的4%左右。
不过,公司在招股书中坦诚称,停牌可能导致参与者对其提起投诉,并损害其声誉。
为了保险业务做得名正言顺,年水滴通过收购保多多保险经纪公司,正式获得了经营保险经纪业务的许可证。
随后,“水滴保”应运而生,开始光明正大地从事保险经纪业务。
然而,去年七月,水滴旗下保多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因涉及欺骗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等违法违规行为,陕西银保监局做出罚款万的决定,是保险经纪公司中最大一张罚单。
水滴这种欺骗操作,不仅损害自身的信誉,也越发受到监管机构的注意。
年1月,银保监会出台了《关于规范短期 健康 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意味着短期 健康 保险将面临更加规范的监管。
中金报告指出,监管正加强对互联网渠道收取的佣金费率管制,未来若进一步限制渠道收取的手续费范围,控制渠道端的议价能力,行业代销保险收入或将下降。
为了防范政策风险,水滴的方式是进入 健康 服务领域,开拓新的市场。
对于水滴来说,这将是另一场战争。
大病众筹平台,盈利与向善如何才能不矛盾?
中新网北京12月9日电 (杜佳卉 王庆凯) 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水滴筹近日再陷舆论漩涡。
水滴筹被媒体曝光指派“筹款顾问”在医院“扫楼”引导患者发起众筹,且众筹内容审核不严,存在夸大。让不少中国网民大呼“寒心”,更有网民直言不再信任互联网大病众筹平台。
在水滴筹两次声明后,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日前公开表示,“再管不好,愿把水滴筹交给相关公益组织”。
左手慈善、右手生意的互联网公益平台该何去何从;大病众筹平台,“盈利”与“向善”如何才能不矛盾等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民众面前。
水滴筹创始人、CEO沈鹏微博截图
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因病致贫贫困人口约514万人。在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互联网助力一批类似水滴筹、轻松筹的商业大病众筹平台崛起,为遭受疾病打击的低收入家庭带去希望。
但实际上,这些大病众筹平台本质上还是商业公司,如想持续正常运转必须要实现盈利。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水滴筹之类的平台并非在做慈善,只是为求助者提供了筹款工具。沈鹏也在公开信中表达了类似观点,“水滴筹的核心本质是一个免费的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工具”。
据沈鹏介绍,水滴筹大病筹款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筹款所得资金全部归筹款人,只能依靠其他盈利途径才能保证公司整体健康运营下去,水滴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不止水滴筹,在渡过融资竞争、野蛮生长期后,整个大病众筹平台行业也都急于商业变现。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看来,公益与商业从不是水火不容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也提倡用商业的方式做慈善。
实际上,在中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7成的受访民众也支持公益组织在适当、合规的进行盈利,进而保持组织健康运营。商业是公益慈善的助推器,大病众筹平台所带来的帮助是切实可见的。如何平衡公益组织的“慈善”和“盈利”是道待解的难题。
“法律上的公益组织与商业组织是泾渭分明的,所有将两者混淆或混合的做法最终只能使该组织首先适用商业组织的法律地位。”金锦萍表示,商业组织从善是自由选择,而公益组织从商却被法律纳入严格规制,其理由不言而喻:需名实相符、权利义务对等。
金锦萍认为,个人求助网络平台未来大致会有两条发展路径。
其一,作为营利组织的一个业务板块运营。但需要满足部分标准,比如:募集资金需要进行托管,并与其他资金分别管理;明确向公众公开平台的行政成本及来源;如企业上市,这一板块不属于上市资产范围;激励机制参照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设置等。
其二,设立专门的非营利组织运行,例如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形式,确保组织属性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在没有国家财政支持和其他收入来源的状况下,为维持其生存发展,允许从所募集的款项中提取一定比例手续费,但应公之于众。(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