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郢。在洞庭湖畔、汨罗江边,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老人听到秦人入郢的消息后,悲从中来,哀叹“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感到救国无望,于是自投汨罗江而死。
这位老人就是屈原,他投江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根据民间传说,汨罗江下游沿江十几个村落的渔民闻此噩耗,纷纷驾着自家捕鱼的小船去打捞,却没有找到屈原的遗体。直到第十天,三家墩(今湖南省岳阳市屈原区河市镇三合村——屈子祠对岸相望处)的渔民才把屈原的尸体打捞上来。
根据打捞地点推测,屈原投江后遗体并没有沿着江水漂到下游,反而是逆行30里到了上游。这不可不谓奇事一桩,难道汨罗江的江水能够倒流?
故事还得从汨罗江的地理位置说起。汨罗江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幕阜山脉黄龙山梨树埚,全长253公里,流域面积达5543平方公里,最终汇入洞庭湖,是东洞庭湖滨湖区最大的河流。汨罗江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称汨水,为主源;北支称罗水,至汨罗市屈谭汇合称汨罗江。在汨罗江口有一个深潭,名为河伯潭。河伯潭古称罗渊,又名屈潭,潭边立有一块石碑,相传屈原就是在此投江。《水经注·湘水》载:“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名。”
看来河伯潭就是当年屈原沉江的地方,但是江水倒流究竟是民间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呢?
以科学常理推断,江水是绝不可能倒流的,但真相往往出人意料。
汨罗市气象局曾对近几年汨罗江流域的暴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年端午节前后,汨罗江暴雨过程最多,占全年一半以上。当地老百姓将这种端午节前后突然出现的洪水称为“端阳水”。我国河流众多,端午期间突发暴雨洪水并没有什么怪异之处,但与此同时另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在端阳水泛滥期间,原本顺流的汨罗江竟会开始倒流。
看来民间传说并非毫无根据,但是汨罗江为何会倒流,难道存在什么神秘力量?
最初有专家认为这种神秘力量是“涌泉”,依据是在屈子祠发现的一块石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为其实。也就是说,屈原投江之处应该是在一个“泉”边。
以汨罗江发源地幕阜山脉所储存的大量地下水看来,汨罗江江底很可能存在大规模的涌泉。而如果在一片水域发现涌泉,很可能意味着水下的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水下地形地貌一旦发生改变,水流的流向有时就会发生异变。
然而实地勘察的结果令人失望。原来,在汨罗江下游,由于地势逐渐变得开阔而平缓,水流的流速也变得缓慢,水中来自上游的泥沙年复一年地沉积在这里。厚厚的淤泥阻挡了地下水的出露,四周平缓的地势也几乎无法具备形成涌泉的压强等地理条件。
还有人猜测是漩涡导致江水倒流,贵州省安顺市南郊的漩塘就是例证。果然,在汨罗江中段一个名叫“澄潭”的河湾上,其江底隐藏着许多诡异的深潭。这种深潭一旦遇到来势汹汹的“端阳水”,汨罗江江面上便会出现巨大的漩涡和危险的暗涌。
不过再一次令人失望的是,这样的漩涡产生的旋转只不过会对水流的流向产生一定影响,却无法让汨罗江的江水发生倒流。
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几经周折,这股神秘力量还是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原来,“端阳水”暴发期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等四水涌涨,齐注洞庭湖,导致洞庭湖水位猝然抬升。洞庭湖湖水暴涨之后,其水位便会高过汨罗江下游的水位。这时,大量的湖水乃至长江水都会倒灌进入汨罗江,原本自东向西流入洞庭湖的汨罗江此时便产生了“江水倒流”的怪异现象。
根据历年以来当地水文部门的观测,洞庭湖倒灌汨罗江最远竟然能够到达距离河口50公里的地方。因此,屈原的遗体最后在汨罗江上游被找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