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历史悠久,其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鲜卑人虽然在我国古代仅是一支少数民族,但其政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
当然,它在中国民族史上也占据着极为显赫的地位。那么你是否会好奇,曾经鲜卑人生活的地方放在今天是哪里?鲜卑人的族源又是何处呢?
在战争交替的封建时期,国家的领土会不断变化,都城也会由于各种缘由而变迁。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商朝,便因河患和战乱大型迁都五次,此前在商朝还是部落时,也曾多次搬迁驻地。
民族作为构成国家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会不断迁徙,鲜卑人亦然如此......
一、最早的鲜卑起源历史
虽然对于鲜卑族的起源,如今学术界依然没有一致的看法,但大多学者都赞同鲜卑族来源于东胡族这一观点。
在战国时期,匈奴势力逐渐壮大,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匈奴人常自称自己为“东胡”,当时还未形成鲜卑族的鲜卑人,就被称为“东胡”的北匈奴所奴役。
这种情况,到了东汉初年时依然是如此。
后来,随着汉武帝不断对北匈奴进行降维打击,加上北匈奴自身势力衰微,鲜卑人得以逃脱,分别到如今位于大兴安岭的鲜卑山和乌桓山生活、发展壮大。
而生活在鲜卑山下的族人,便形成了后来历史上显赫的鲜卑人。这也是认为鲜卑族起源于东胡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诸多史书古籍中也有与相关记载。
如东汉时,应奉上书给汉桓帝时说:“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因以为号。”服虔也表示:“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
晋代王沈所作的《魏书》、司马彪作的《续汉书》中也都记载鲜卑族与东胡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史料都为鲜卑族源于东胡提供了有力证明。
这也告诉我们,鲜卑族最早是我国北方大兴安岭地区的人。
二、鲜卑不断走向壮大
上面说到,鲜卑人在汉武帝对北匈奴的打击下得以逃亡,并在鲜卑山一带逐渐形成鲜卑族,其自身势力也不断发展壮大,之后鲜卑开始不断向势力衰微的北匈奴进行反击。
公元85年,鲜卑族在西域各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支持下突袭北匈奴,使得其元气大伤。两年后,鲜卑再次发起猛攻,还在战役中斩杀北匈奴首领,使其本就已经不行的北匈奴开始土崩瓦解。
后来,在东汉和南匈奴的共同推动下,北匈奴只能带着残兵无奈西迁。鲜卑便借机“坐收渔翁之利”,将曾被北匈奴占据的漠北地区,即现在的蒙古大草原,完全据为己有......
当时漠北地区,其实还有十余万个匈奴小部落,但在鲜卑占领漠北后都陆续加入鲜卑族,鲜卑势力自此开始走向强盛。
公元2世纪左右,鲜卑族中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领——他正是檀石槐。
檀石槐富有韬略,加上鲜卑兵强马壮,很快接连打败丁零、扶余、乌孙等部,甚至直接逼近东汉边境。东汉桓帝时期还在高柳,即今天的山西省高阳县建庭。
在这位英主的率领下,鲜卑很快统一漠北草原,将原先匈奴所占据的地方全都拿下,建立起了强大的部落联盟。显然,此时的鲜卑已经逐渐走向鼎盛......
不过其版图,仍旧是被匈奴鼎盛时的版图所覆盖。
参考匈奴全盛时期的版图,我们可以得知此时蒙古草原、内蒙古东部一带、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阿尔泰山、葱岭、费尔干纳盆地乃至贝加尔湖周边,都能有鲜卑活动的身影。
三、鲜卑人的巅峰时期
但那是的巅峰极为短暂,在檀石槐去世后,这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开始崩塌,慢慢出现一些其他部落。
——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拓拔部、慕容部、敕勒部、步度根部、轲比能部、乞伏部、秃发部、段部和鲜卑化的匈奴宇文部......
这些鲜卑部落在后来魏晋时期,有些迁入中原,并建立起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当然,最为典型的便是拓跋部在一众部落中脱颖而出,在后来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
某种程度上来讲,鲜卑人能在中原站稳脚跟,并且在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拓拔部功不可没。
拓跋鲜卑部来自北边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一开始和其他游牧民族无异,主要于如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和大兴安岭一带活动。
但在其酋长拓跋诘芬、拓拔力微的带领下,拓跋部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向西抵到原来北匈奴居住的漠北草原,向南扩大到如今内蒙古和格林尔地区。
公元3世纪初时,拓跋部落建立起了一个政权——代,并在盛乐即今天的内蒙古和格林尔地区建都。
但早在檀石槐时期,汉族政权就已经开始忌惮鲜卑,于是这个出身鲜卑的新政权被中原王朝所敌视。
公元376年,前秦世祖昭宣皇帝下令攻打代政权,拓跋首领什翼犍身死,代政权就此覆灭。但仅仅十年过后,什翼犍孙子拓跋犍趁淝水之战前秦政权瓦解又恢复代政权统治。
后来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魏政权便由此开始了。
——此后,南面如今的河北定州、临漳西南等重镇都成为北魏的腹地,拓跋鲜卑已成为北方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
四、后来的鲜卑去哪里了?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拓跋珪也在此称帝。
拓跋珪称帝后,十分重视农业,大量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同时在政治上重用汉人。这些举措都将北魏逐渐推向鼎盛时期。
后来,在拓跋焘的带领下,柔然、灭夏、山胡、吐谷浑、北燕、北凉等势力相继被北魏拿下,北魏结束了北方乱世,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也自此出现。
公元498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河南洛阳。为减轻鲜卑族与汉族间的矛盾,孝文帝开始了我们所熟知的“孝文帝改革”,吸收汉族文化,向汉人学习。
但到北魏末年,统治者开始荒淫无道,横征暴敛,加上自然灾害迫害,农民起义爆发......
只是统治阶层后续变得混乱不堪,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其分别定都于邺城,即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还有长安,即今天的西安。
后面的历史就很熟悉了,东魏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西魏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两个政权执政者逐渐被高欢、宇文泰的后人所替代,此时已经与拓跋鲜卑部的关系不大了。
隋朝建立后,鲜卑族更是逐渐烟消云散。大部分古鲜卑族后裔,都被汉化融入了汉族,少部分则融入契丹族。
但可以肯定的是,肯定有一部分留在东北地区。他们分布在黑龙江、外兴安岭西边、乌苏里江两岸包括海参崴一带。只是这其中一部分土地,后来在《尼布楚条约》中被划给了俄国。
而如今的锡伯族,也是由一部分的鲜卑族人分演而来的。
纵观鲜卑人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其活动范围虽然一直在改变,但始终大体在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一带生活。
因此我们可以说,如今的东北人不少有鲜卑人的后代,虽然血脉可能很稀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