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如何征服东胡和大月氏的?
天之骄子
匈奴是一支主要游牧于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的游牧部落。关于匈奴的族源,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有这么一段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代史学家颜师古曾经对“淳维”作出了解释:“以殷时始奔北边。”其后乐彦在《括地谱》又作了详细的描述:“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荤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中国谓之匈奴。”如果按照这个说法,荤粥是夏桀之子,而夏桀是夏启之后裔,夏启是夏禹之子,夏禹之父是鲧,鲧之父是颛顼,颛顼之父是昌意,昌意之父是黄帝。那么,荤粥也就成为了黄帝的后代。
荤粥到了商代又被称为“鬼方”,意思就是荒地里的野鬼;到了西周时期,又被称为“玁狁”,意思就是丑陋的长嘴猎犬;直到战国时期,他们才有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名字:匈奴。匈奴本意是“恶犬”,秦汉时期又给他们起了一个含有深刻贬义的名字:胡!可是匈奴人可不认为“胡”是一个贬义词。匈奴大王派使者给大汉王朝送来国书,上面就写着:“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匈奴崛起于冒顿单于时期,其父头曼单于统治时期匈奴的力量并不强大,无论是西边的东胡联盟,还是西边的月氏、乌孙,都比匈奴强大。头曼单于为了让自己爱妾所生之子成为草原部落的继承人,就把长子冒顿送到了月氏国当质子。更过分的是,他居然在爱妾的挑唆之下,当冒顿刚到达月氏国,他就发起了对月氏国的进攻,逼迫月氏王杀了冒顿。
月氏国位于今天敦煌和武威一带,秦汉之际开始强大,能上马打仗的有一二十万人。其国马匹很多。据史料记载:“外国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为人众,秦为宝众,月氏为马众也!”可见,当时的月氏国堪为马的世界。冒顿听到头曼单于率兵攻打月氏的消息后,就逃脱了月氏王的捕杀,并在逃跑前偷了月氏国的一匹快马。
当头曼单于搂着爱妾在帐篷里祝贺冒顿必死无疑的时候,帐篷突然被人掀起,冷风吹满了帐篷,披着满 身风尘的冒顿瞪着一双血红的眼睛,出现了帐篷口。
游牧民族向来崇拜英雄,头曼单于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些后悔,开始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并拔了一万多兵马归冒顿管辖。而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冒顿埋藏在心底深深的仇恨。
弑父自立
冒顿发明了一种箭,只要箭一射出去,就会发出呜呜的响声。冒顿规定,只要他的“鸣镝”射向哪里,部下也必须射向哪里,胆敢不从者,杀无赦。起初,冒顿将鸣镝射向树木、石头,将士们也纷纷射向树木和石头。后来,冒顿将鸣镝射向了自己骑的良马,匈奴人爱马如命,有些将士不敢射马,就被冒顿当场射杀了;再后来,冒顿又将鸣镝射向了自己的妻子,还有一些将士不敢射,也被冒顿处死了。
有一天,头曼单于带领一群人马前去狩猎,结果冒顿在打猎时,突然将鸣镝射向了头曼单于,冒顿的部下也将箭射了头曼,瞬间,头曼就被射成了刺猬,万箭穿心而死。冒顿凭借他的智勇和无情,杀了头曼单于以后,又杀了他的庶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及反对他的人,夺取了草原部落首领之位,是为冒顿单于。这一年,是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9年。
先灭东胡
此时,位于匈奴东边还有一支名叫东胡的游牧民族,无时无刻想向西扩展;而北方贝加尔湖畔的丁零部落也虎视眈眈,注视着南方;西边的月氏更是强盛一时,蠢蠢欲动,也想向东扩展。
当冒顿弑父自立的消息传到东胡部落后,以长辈自称的东胡大人义愤填膺,派出使者向冒顿兴师问罪:我们东胡大人与头曼单于相好,你怎么敢弑君自立?听说,老单于有一匹良马,既然老单于已死,就请把它送给我们东胡吧。冒顿单于跟众人商议对策,大家齐声反对:良马乃是老单于遗留,我们就这一匹,怎能轻易送人?
冒顿单于经过一番判断之后,认为当务之急是养精蓄锐,厚植实力,谋定而后动,该隐忍之时绝对不可冒进。因此,冒顿单于说:我们怎么能因为一匹马而得罪近邻呢?送给东胡大人好了!
冒顿单于的退认让东胡部落认为他软弱无能,于是又派使者来到了匈奴,要求冒顿单于将自己最宠爱的阏氏(正妻)送给冒顿。而冒顿单于又答应了东胡大人的无理要求。
在东胡部落和匈奴部落之间有块草原,原为双方的“瓯脱”之地。根据双方的约定,东胡和匈奴都不能进入放牧,以避免彼此发生矛盾而兵戎相见。东胡部落见冒顿单于步步后退,更加认为冒顿单于怯懦无能,就再次派出使者,要求将“瓯脱”之地划给东胡。冒顿单于再次召集众人商量。因为有了前面两次的经历,有些部下也认为冒顿单于对东胡充满了畏惧,只好顺坡下驴,说:“瓯脱”之地本是无法游牧的沙碛之地,已形成弃地,不如送给东胡罢了。
想不到一向软弱的冒顿单于勃然大怒:土地是国家之根本,岂可随意送人!于是,他立即斩杀了主张割让土地的大臣,同时下令匈奴各部向汗廷集中,逾期不至者,全部处死。
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当东胡大人坐在温暖的帐篷里抱着冒顿单于的阏氏正在饮酒作乐的时候,突然之间,冒顿单于带领一群手持弯刀的匈奴士兵闯了进来。东胡大人趴在冒顿单于的脚下,希望能够饶他一命,从心底早已恨透东胡大人的冒顿冷笑一声,手起刀落,斩杀了东胡大人。即便如此,冒顿单于仍然难解心头之恨,又把东胡大人的脑袋做成了尿壶,日夜进行羞辱。
东胡部落至此土崩瓦解,除了一部分人归顺了冒顿单于 ,余部分两支退走,一支退居到了乌桓山(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尔科尔沁一带),始称“乌桓”;一支退居到了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北部一带),始称“鲜卑”。
匈奴!一个幅员辽阔的草原帝国正式诞生!
再驱月氏
收拾了东胡,冒顿单于怎敢忘记当初要杀了他祭旗的月氏国,冒顿一直在寻找能出兵月氏的机会。不久以后,这个机会就来了。
当时,匈奴已经和汉朝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并接受了西汉送来的财钱及“和亲”的公主。公元前7年,汉文帝的时候,匈奴右贤王进入了河套地区居住,侵扰边境,于是就发生了汉朝边境小吏驱逐匈奴右贤王事件。汉文帝派遣灌婴为将军,率八万五千车骑,前往边境。右贤王见事不妙,连面都没敢露,就直接逃跑了。他又害怕冒顿单于降罪,就逃往了塞外。
匈奴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单于,下面是左、右贤王。匈奴人以左为上,因此右贤王较左贤王地位较低,但怎么也是匈奴帝国的三把手。冒顿单于以此为由,说汉朝边境小使“侵侮”了右贤王。不过呢,汉匈双方又没有兵戎相见,他又不愿意向西汉动兵,他只好以惩罚右贤王为由,率军一路向西,将西域诸国推到了风口浪尖。甚至,我就怀疑右贤王的西逃,就是冒顿单于一手策划。
此时,月氏国承平已久,而匈奴又屡屡以对付东胡的方法向月氏示弱,导致月氏只跟匈奴打了一仗,就遭到了溃败,只好举国西迁。月氏攻破以后,匈奴继续西征,又先后征服了楼兰、乌孙等西域小国。
至此,西域尽归匈奴版图,匈奴帝国进入了他的黄金岁月。
匈奴占据河西走廊,大月氏和乌孙是如何西迁称霸中亚的?
6000字,一次说清大月氏和乌孙西迁,建议收藏再看。
公元前162年,右贤王罗姑比大破月氏,迫使月氏西迁到伊犁河流域,称为大月氏。当月氏被迫离开河西走廊时,有一部分人留下,匈奴人将他们分为三部,称小月氏。一部主动越祁连山,与西羌人杂居,称湟水月氏。第二部在弱水上游龙首山南侧的小河卢水流域为奴,称卢水月氏。第三部在居延泽南部牧羊,称居延月氏。
曾经赶走乌孙的月氏,囚禁冒顿单于的月氏,为何在右贤王面前显得战力不足?这和西域有关。
月氏人和西域诸国建立了紧密的商业联系,一部分月氏人甚至迁居到西域各地。随着月氏人对西域的了解,他们发现很多地方的气候与地貌与河西走廊相近,都适合牧马。尤其是伊犁河流域,可承载的人口和牛羊比河西走廊还大,更没有风沙侵扰。
随着匈奴屡次南下,一批批月氏牧民和商队离开故土,去了西域。等到右贤王挥师大举南下,月氏内部也开始动摇,一部分战士心系西域的亲人。
图-大月氏和乌孙西迁
月氏不敌匈奴,举族西迁,却并非二三十万人一起迁离,而是分散为小部落,陆续分道迁离。月氏的迁移路线,进入塔里木盆地后,首先来到楼兰。
楼兰是吐火罗人,有1570户,14100人,控弦2912骑。月氏能轻松击败楼兰,问题是楼兰此处承载不了众多人口。月氏本部有十几万人,再加上其他迁徙的小部落,一共二三十万人,再加上数十万牛羊骏马,能在一夜之间就能把楼兰附近孔雀河沿岸的草场吃光。
图-楼兰故地罗布泊的盐湖
进入塔里木盆地有南北两道,月氏人没有走南道,因为南边非必经之地,也缺少东西走向的河流,月氏走北道逆孔雀河而上。
在库鲁克塔格南麓与孔雀河之间,有一个山国(墨山国),古时库鲁克塔格又称墨山。山国是塞人,控制库鲁克塔格南麓广大地方。山国有450户,5000人,控弦1000骑。山国人虽然有城邑,却更爱散居在绿洲上,没有人能准确统计山国的人口和兵力数量。
山国的都城营盘,在孔雀河以北5千米处,营盘呈圆形,用泥土、胡杨树枝等建成,内径约180米,高约7米,宽5米左右。
往西到孔雀河与塔里木河交界处,如果沿霍拉山脚下西行,就进入了龟兹势力范围。龟兹有6970户,81317人,控弦21076骑。龟兹人活动范围在霍拉山南侧,东西长度几百千米,月氏人分批次进入这个区域,如羊入虎口,给龟兹人送妻妾和奴隶。退一步说,即使越过这个走廊,还要经过姑墨,从疏勒翻山越岭,才能进入伊犁河的上游河源之一特克斯河。
月氏人没有继续沿塔里木河走北道西行,北道既危险,又没有地方可承载月氏的人口。月氏骑兵赶着大量的牛羊,载着无数物资,对新家园充满向往。
月氏人沿孔雀河北上,进入焉耆[qí]盆地。焉耆是吐火罗人,有4000户,30000人,控弦6000骑。焉耆盆地还有一个中原过去的危须部落,有700户,4900人,控弦2000骑,在焉耆人的压力下顽强生存。焉耆的总体战略,是兼并危须,统一焉耆盆地,再沿孔雀河南下兼并尉犁和、渠犁。若干年后焉耆完成了以上战略布局,此时分批西迁的月氏也不敢招惹这个地头蛇。
焉耆人不但占据博斯腾湖水土肥美之地,主导焉耆盆地,而且逆开都河西上,他们还有一个广阔的后花园。从焉耆盆地逆开都河西上,约150千米,便是巴音布鲁克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面积约2.38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大草原,仅次于呼伦贝尔草原。
巴音布鲁克草原地处天山隆起带的山间盆地,属中生代山间断陷,雄伟的额尔宾山东西绵延170千米,南北宽约50千米,将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盆地。巴音布鲁克草原平均海拔在1500米至2500米之间,遍布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沼泽、山地草甸。
草原上降水量不大,夏季四周山脉大量冰雪融化的涓涓细流汇集盆地,形成大片沼泽草地和湖泊,宛如巨大的绿色地毯,将整个大地覆盖。
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绿草茵茵,牛羊成群,这里盛产焉耆马、巴音布鲁克大尾羊、美利奴羊和牦牛,誉为“草原四宝”。策鞭奋蹄驰千里,巴音布鲁克的焉耆马与伊犁盆地的乌孙马、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马齐名。由于地处高原,巴音布鲁克冬季冰雪覆盖,焉耆马却能在冰上健步如飞,在大雪天中的奔跑能力突出。由于巴音布鲁克沼泽河流众多,焉耆马善游,泳姿轻健,入水后仿若游龙归海,纵横无碍,又名“焉耆海马”。焉耆马可载人划水,能驮上人和行李潜泳,是巴音布鲁克的王者。
月氏有没有可能,借道巴音布鲁克草原进入伊犁盆地呢?
焉耆当然不同意外族西进通过自家后花园,即使月氏人借道北上,依然付出了不小代价。月氏每一波西迁经过焉耆,都留下了部分财货与女人,强龙不压地头蛇。
既然焉耆挡道,月氏为何不灭了这个国家呢?月氏或许能击败盆地中的焉耆人,问题一旦到了广袤的巴音布鲁克草原,那就是焉耆人和焉耆战马的天下。不要说月氏,后来西迁的乌孙,以及势力范围伸展到西域的匈奴与汉朝,都拿这个焉耆没办法,人家有纵深。
月氏人从焉耆盆地东北角出来,进入吐鲁番盆地,这里是另一个吐火罗人的部落姑师(车师)。
吐鲁番盆地东西长245千米,南北宽75千米,约5万平方千米。盆地北部是博格达山,西是依连哈比尔尕山,南边是觉罗塔格,东边是哈顺戈壁,不远处有哈密盆地。
吐鲁番盆地北侧的博格达山,东西最长约300千米,南北最宽约50千米。博格达山最高峰海拔约5445米,南北高度急剧下降到海拔线以下,到处是悬崖峭壁。吐鲁番盆地中间的艾丁湖面海拔-154米,是中国陆地的最低点,也是世界第二低地,仅次于死海的-415米。
吐鲁番盆地南边的觉罗塔格海拔在1200米-2000米之间,落差也不小。
吐鲁番盆地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约1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约3000毫米。再加上四周海拔急剧下滑,地形像一个漏斗,热空气不流动,气温也比周边沙漠还要高,是我国气温最高的地区。
博格达山南麓有个高台,呈柳叶形,南北长约1650米,中间最宽约300米。一条大河从北往南,从高台两侧穿过再汇合,因此这里称为交河城。高台为石质结构,侧面平均约30米高,而且非常陡峭,只有两个狭窄但勉强能爬上去的入口。交河城这种地理结构,军事上很难攻破。
姑师也是吐火罗人,有1544户,12381人,控弦4144骑。姑师的总体实力没有焉耆强,而且大多分散居住在石台上,防御固若金汤,攻击力一般。
月氏人借道吐鲁番盆地西部,从西北角穿出,进入准噶尔盆地南缘。这里是一个风口,北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有博格达山,西南有依连哈比尔尕山,东南连接吐鲁番盆地。
图-航拍乌鲁木齐
月氏意识到此处南来北往,是个交通要道,必须掌握在手里,便留下一支人马。后来留守的这些人发展成郁立师,中原称为郁夷,有190户,1445人,控弦331骑。
郁立师的作用主要是接应各路西迁的月氏人,为其引路,提供补给等。后来月氏完全大迁移,郁立师却仍留在原地,建立属于自己的部落国家。
图-乌鲁木齐
郁立师所处的位置,大致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所在,位于新疆的中心地带。
月氏人再往西沿着依连哈比尔尕[gǎ]山、博罗科努山,绕过阿拉套山,就到了伊犁河盆地。途中散居的小型塞人部落,对月氏人构不成威胁。
伊犁河古称伊列水、伊丽水,平均水量约480立方米/秒,是中国水量最大的内陆河,也是巴尔喀什湖最大的水源。伊犁河上游有3条源流,即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为特克斯河。伊犁河主源特克斯河发源于汗腾格里峰北侧,和巩乃斯河和喀什河汇合后称为伊犁河。伊犁河全长约1439千米,约1/3强在中国境内,流经哈萨克斯坦,最终注入巴尔喀什湖。
伊犁河盆地纬度约为北纬42.5度至45度,盆地东西最长约520千米,南北最宽约200千米,总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
伊犁河盆地也就是伊犁河上中游,介于天山山脉北支博罗科努山与南支哈尔克山之间,穿越一系列山地和谷地。伊犁河盆地像个三角形,是个半封闭的地方,北可抵御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东可抗拒来自哈密、吐鲁番等盆地的干热,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风沙的入侵。伊犁盆地年降水量达到700毫米,春季还有高山积雪和冰川融水流入,水量丰富。
图-伊犁八卦城
伊犁河盆地中的塞人,散居在各段河谷,经常争夺牧场而发生械斗,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国。月氏人陆续进入伊犁河盆地,不断侵占塞人的领地,地盘逐渐增加,成为该地实力最强的一极。不过塞人不断反击,月氏人还没完全占据这片风水宝地,乌孙人就从河西走廊衔尾追来。
匈奴率乌孙赶跑月氏,却没有将河西走廊让给乌孙人。右贤王将河西走廊一分为二,西部靠近西域的封给浑邪王,东部靠近汉朝的封给休屠王。两大部落王麾下各有众多小部落,他们听右贤王调遣,每年向右部进献大批牛羊骏马。
月氏人主力虽然跑了,但河西走廊还有若干羌人、月氏人的小部落,也都臣服浑邪王和休屠王。
如果乌孙人愿意,他们可以重回河西走廊,位居浑邪部或休屠部之下。乌孙人志不在此,实力却远不足控制河西走廊,为之奈何?
此时大月氏在伊犁河盆地,正和塞人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逐步融合。
乌孙昆莫猎骄靡做出西征的决定,既然月氏能征服伊犁河的塞人,乌孙为何不能?而且找月氏复仇,正好师出有名。
乌孙西迁的路线与月氏不同,他们是从匈奴右地出发的,因此塔里木盆地南部有月氏部落,乌孙人却主要分布在天山北侧和伊犁河谷。
乌孙西征,首先穿过淖毛湖戈壁,第一个大的据点是蒲类海。
天山东侧有几座余脉,北天山、巴里坤山、哈尔里克山,这几座山围城一个盆地,隔绝了南北的沙漠。盆地西侧有一个湖泊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巴里坤湖湖面大致呈椭圆形,东西宽9千米,南北长13千米,总面积约113平方千米,古代面积最大时多达800多平方千米,几乎占盆地西部大部分宽阔处。
巴里坤湖海拔1585米,四周山峦起伏,湖中间是咸水的,但周围有面积更大的淡水沼泽地,水草丰美,是辽阔的牧场。高山下的冲积扇缓坡土质肥沃,草木丰茂,湖中碧波荡漾,有“迷离蜃市罩山峦”的奇观。每当盛夏,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们游牧湖畔,帐篷星点,牛羊骏马成群,牧歌悠扬。巴里坤湖流传着“汉姑泉”和“蒲类海”的美好传说。
后来乌孙主力继续西行,留下一部驻守,逐渐形成蒲类国,有425户,3102人,控弦1133骑。
蒲类人设庐帐,逐水草而居,善田作,骑射出众。蒲类人生存方式与乌孙完全一样,当年他们在河西走廊,就是游牧和农耕并存,与完全游牧的匈奴不同。
蒲类海周边只是乌孙中转站,此处容纳不下十几万人口,乌孙的目标是伊犁河盆地。
在博格达山与依连哈比尔尕山之间缺口,有一个月氏的部落,名为郁立师,中原称为郁夷。为了对付郁立师,乌孙将其从缺口处赶走,并留下一支兵马镇守。这部人马后来发展为且弥,有523户,3874人,控弦1310骑。
郁立师为了躲过乌孙追兵,举族迁徙到博格达山西北麓。乌孙人当然不会就此放过郁立师,仍派出追兵,郁立师则再次东迁上百里。追击的这支人马后来就在博格达山西北麓定居,发展为卑陆,有689户,2524人,控弦772骑。
郁立师在博格达山北麓游牧,有190户,1445人,控弦331骑。西有且弥和卑陆,东有蒲类,西边更远还有乌孙的主力,形势非常不利。但随着匈奴右部开始对乌孙用兵,天上东北部这些部落国家,全都臣服匈奴,这些部落首要任务是在匈奴的控制与汉朝的羁縻下生存下去,而非自相残杀,郁立师也就得救了。
图-西域天山东部势力
乌孙人继续西行,来到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也就是进入准格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一样,也有南北两条道,都是沿着沙漠与高山之间的绿洲行进。北道在阿尔泰山脉南麓,气候寒冷,骑兵即使一仗不打,也必定伤亡惨重。何况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流域还有凶悍的呼揭人。
乌孙人能否走吐鲁番盆地、焉耆盆地、巴音布鲁克草原这条线进入伊犁盆地呢?吐鲁番盆地的姑师国,或许对乌孙难以形成实质威胁,但越过觉罗塔格,来到焉耆盆地,焉耆人就没那么好对付了,实际上后来匈奴和汉朝也只是控制姑师(车师),拿焉耆没有办法,他们通过开都河连接巴音布鲁克草原,纵深太长了。
焉耆对外来的月氏、乌孙、匈奴、汉朝都很谨慎,从来不允许外来军队通过巴音布鲁克草原这个后花园,而月氏人甚至付出了一些人口代价才通过焉耆盆地北上。
乌孙继续西行,在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博罗科努山北麓、艾比湖等地,一步一个脚印,和本地塞人通婚,深度同化其他民族。
乌孙与月氏同化塞人的方式不一样,月氏是小规模贵族通婚但保持部落独立性,只求与当地的塞人和平共处;乌孙是大规模通婚,力求从文化上融为一体。
过了几年,乌孙基本控制准格尔盆地南部区域,牧马招兵,渐渐强盛。
图-乌孙势力范围
此时的乌孙,终于越过阿拉套山与玛依力山之间的阿拉山口,从阿拉套山的北侧,绕到了伊犁河谷。
这场大战持续了十几年,乌孙中的塞人起了很大作用,伊犁河的塞人诸部,大多数保持观望,小部分倒向乌孙。月氏无力回天,只好继续南迁。
乌孙人占据伊犁河谷,牛马衔尾,群羊塞道控弦十余万,军容鼎盛,不愿再事匈奴。
月氏人在乌孙与塞人的联合攻击下,不得已退出伊犁河盆地,南边是费尔干纳盆地。大宛国占据费尔干纳盆地,这里三面环山,只有一个狭小出口,纬度比伊犁河盆地低,也是个风水宝地。但大宛国有6万户,30万人,控弦6万骑。
月氏人当然打不下大宛,而天山和帕米尔高原以西,是康居人的地盘。康居也是一个部落联盟,有有12万户,60万人,控弦12万骑,兵强马壮。
月氏人的总体实力不如康居,但不甘给康居养马,也不可能攻入大宛,只能继续南下到阿赖山西侧的卡希尔河流域,此处是康居与大夏的缓冲地带。月氏称这里为粟特,花了几年时间征服同化粟特人,月氏日渐强大,最主要的矛盾是领地太少。
从卡尔希河往南绕过吉萨尔山,就来到阿姆河盆地(吐火罗盆地)。阿姆河古称乌浒水、妫水、沩水。阿姆河上源是瓦罕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南部,和帕米尔河汇流后称为喷赤河,再与瓦赫什河汇流后称为阿姆河,从阿姆河盆地流出,流经卡拉库姆沙漠和克孜勒库姆沙漠,最终注入咸海。阿姆河大部分河水来自帕米尔高原(葱岭),平均水量约2525立方米/秒,全长约2620千米,是中亚水量最大、流程最长的一条河,流经塔吉克、阿富汗、乌兹别克、土库曼四个国家。
阿姆河盆地纬度约为北纬35度至39度,盆地南北最宽约550千米,东西最宽约350千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阿姆河盆地四周山脉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吉萨尔山、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脉,西侧有一个大缺口。
大夏位于就阿姆河盆地,希腊人曾在这里建立巴克特里亚国。大夏人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塞人,还有少量吐火罗人和希腊人。大夏和大宛一样,受到希腊影响,是个城邦制的国家。大夏不是统一的国家,没有国王,各城邑都有城主。最大的五个城邑,就是大夏五部:休密、双靡、贵霜、肹顿、都密。
图-大月氏与大夏
月氏进入阿姆河盆地的时机很好,城邦各自为战,要是再过一百多年,可能就会形成统一的国家。在月氏人看来,四个字可以概括大夏人:兵弱,畏战。
阿姆河北岸生态比南岸好,北岸有多条河流注入,水土肥美,可耕可牧。南岸由于卡拉库姆沙漠的风沙袭入,导致南边兴都库什山脉的河流不能注入阿姆河。
月氏先是控制了阿姆河北岸,复国称大月氏,南边称为大夏,各城邦皆臣属大月氏。大月氏的首要生存目标,是确保在阿姆河盆地站稳脚跟,大夏一日不灭,大月氏人就睡不安稳。因此后来张骞来到大月氏时,感受到大月氏人对报复乌孙和匈奴完全没有兴趣,目标是河对岸的大夏。
在随后的一百多年时间中,大月氏越过阿姆河,进一步控制大夏各部,互相融合,定都蓝氏城。到东汉初,大月氏有10万户,40万人,控弦十余万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