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2005年,"世纪文学60家"评选结果出炉,华语文坛60位现当代作家入选。其中鲁迅名列第一,张爱玲第二,沈从文第三,紧随其后的是老舍和茅盾。这几位都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个排序应该没什么异议。颇有意思的是,活跃在当代文坛的陕西作家贾平凹先生,竟然排在茅盾后面位列第六,比巴金、曹禺、钱钟书、郁达夫、林语堂等人的排位还高。这不由让人产生一个联想:贾平凹先生的文学成就真的已经达到这么高地位了吗?
世纪文学60家评选
文学成就当然不是靠排名决定的。但名次的确反映了一个人的艺术成就。古往今来的作家那么多,为什么有人名留青史,有人却像过眼云烟,就在于每个人的艺术水准不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榜单的排名的确是判断一个作家艺术成就的"捷径",具有相当的准确性。
贾平凹艺术气质独特
"华语文学60家"评选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力支持和帮助,国内20多位顶级文学教授和研究员参与评选,最后通过网络投票方式得出结果。这决定了它是一个权威排名。通过专家和读者的综合评分,贾平凹的得分为94,是当代作家中唯一达到90分以上的作家,由此可见,贾平凹的文学成绩得到专家和读者普遍好评。本文主要从3个方面,尝试探索一下贾平凹的文学特质。
贾平凹在书房
1
探寻中国人的精神故乡,时代变革中的艰难抉择
贾平凹出生于1952年,陕西省商洛县棣花街,并一直在那里长到19岁。我记得一位评论家说过,作家的成长环境会对他一生的艺术创作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是很中肯的话。很多作家的创作都证明了这一点:福克纳忘不了他邮票大的故乡,莫言描写高密东北乡,张爱玲写上海,沈从文写他的边城,老舍写他记忆中的北京……这样的名单可以不断开列下去。贾平凹的文学坐标是商洛县以及与之联系的西安故都。这昭示出一个鲜明的人生轨迹:由农村进入城市。即便后来贾平凹写了《废都》等城市题材的作品,但他艺术的本质属性还是"乡土"的。
青年时期的贾平凹
故乡,是每个中国作家面临的一个沉重课题。贾平凹是这样,莫言是这样,苏童是这样……许多非虚构写作者都把目光瞄向故乡,力图探寻在时代变革面前故乡发生的沉沦与嬗变。在这个意义上,故乡就具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物质意义上的"故乡",也即乡土的故乡。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我们的故乡正在消失,这是时代的进步,却以淘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为代价。中国大部分人的故乡在农村,这决定了乡村的巨大变化对每个人都产生重要影响。这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我们的故乡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故乡,更是精神上的故乡。
贾平凹在故乡棣花街
在上一世纪80年代初期,"伤痕文学"曾风行一时。解冻的土地让艺术风格开始出现变化,由过去单一的话语体系,过度到多维的话语体系,每个人都从自身出发,希图重新审视过去。颇有意思的是,贾平凹没有重复"伤痕文学",他很快就找到一种新的话语方式,《满月儿》成为当时评论界注意的作品,弥漫着一股清新之风。"反思"的文学风格很快就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也即是说,我们不能只批评旧的,更需要重建新的。1985年,作家韩少功发表《文学的'根'》一文,说道:"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这是作家们开始建立新文学精神的又一次尝试,后来形成了"寻根文学"。而早在1982年,贾平凹就表达过同样看法:"文学应该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贾平凹的一种艺术自觉,表明在建立新的文学话语体系时,需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贾平凹与陶塑
回归传统文化,中国文学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养料。80年代作家们在得到来自于西方尤其是拉美的文学经验之后,几乎众口一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存在没有民族的世界,也不存在没有世界的民族。当中国人觉得我们的文学作品不够"洋气"时,猛回头才发现,属于中国"土气"的才是"洋气"。陕西作家们大都成长于农村,贾平凹是这样,陈忠实是这样,路遥是这样。尤其是路遥,当年《平凡的世界》曾遭受评论家的批评,其一个主要批评就是"老套的恋土派",因此,书写农村、乡土,已经与国际潮流脱轨,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这样的论调当然令人无奈。但陈忠实和路遥乃至贾平凹等人,却并没有被评论家的"否定"吓阻,相反,当一种艺术自觉养成时,他们对自己的艺术实践始终抱有信心。
贾平凹与路遥
在上一世纪8-90年代,贾平凹先后出版了7部长篇小说,23部中短篇小说集。除了《废都》是城市题材外,其他作品都是描写乡土。与路遥的写作以拼命为主,贾平凹的写作也以勤奋著称,但他依靠更多的是才气和灵气,这是路遥无法与之相比的。以至于后来贾平凹因为写作得病,路遥去医院探望,劝道:"该歇一歇了,你写这么多这么好,还让别人怎么活?"毫不夸张地说,当贾平凹寻找到乡土和传统文化这块最丰厚的土壤时,他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贾平凹在故乡
描写乡土和传统,不在于留恋过去,而在于探寻中国人的精神故乡,以及在时代巨大变革前中国人精神上的嬗变:如何在传统的和全新形态面前进行抉择。在《废都》写出来的90年代,贾平凹曾创造了一个"废都现象",他的书籍一时洛阳纸贵,虽然后来遭受批评,但《废都》描绘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精神上的困惑与迷茫,却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犹如这座废弃了很久的都城,如何超脱出旧有模式,走向新生,是一个需要不断选择的痛苦过程。同时期的长篇小说《浮躁》、《土门》、《妊娠》、《商州》、《高老庄》,无一不是表达这样的命题。
贾平凹通过文学、书画,表达自己的思索
2005年,贾平凹出版了长篇小说《秦腔》,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在《秦腔·后记》里,他写道:
宽仁善治木。本旺能泥塑。东街李家兄弟精通胡琴,夜夜坐在门前的榆树下拉奏。中街的冬生爱唱秦腔,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老婆都跟人讨饭去了,他仍在屋里唱着,唱着旦角。五林叔……坐在那里说《封神演义》,有人对照了书本,竟和书本上一字不差。生平在偷偷地读《易经》……百庆学绘画,在墙上可以画出二十四孝图……刘高富修建了几乎全县所有重要的建筑。
就像贾平凹说的,后来他离开故乡生活在西安,以写作出了名,但故乡人并不以为然,因为"像他那样的人,这里能拉一车。"
《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
时代在转变,故乡在改变,故乡人也在随着时代转变。物质上的改变很容易,精神上的改变却很难。就像贾平凹所说,故乡"旧的东西稀里哗啦都没了,像泼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当贾平凹最初寻找到传统文化和乡土这块丰饶的土壤时,他曾经如鱼得水,但是现在,连这块最坚实的土地也发生了松动,更大的变革已经到来,贾平凹深切感受到一种不安:何处是精神的皈依?
他们一步步从土地上走出来,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在哪儿都是难活。
土地也从此要消失吗?真的是在城市化,而农村能真正地消失吗?如果消失不了,那又该怎么办呢?
贾平凹决定用手中的笔,为故乡树立一块碑!
贾平凹素以写作勤奋著称
2
浑成的艺术手法,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原生态生活的充沛表现
"写什么?""怎么写?"是作家面临的永恒命题。在上一世纪8-90年代,中国作家进行了好几次文学实验。"寻根文学"很快过去,国门的打开让西方文学潮流进来,人们一下淹没在流派的汪洋大海里: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意识流、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先锋文学甚嚣尘上。人人都在追逐新的写作手法,唯恐落后于时代后面,以至于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大篇幅抒发自己的思索和困惑:西方人善于运用的写作技巧,真的适合于中国人吗?
写作是灵魂的表达
贾平凹与莫言都写乡土小说。莫言更多采用了西方技法,比如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贾平凹也在求新求变,他的《废都》也采用意识流以及结构主义的笔法,但是从本质上,他的艺术手法还是中华古典式的,继承的是《红楼梦》传统。
贾平凹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在《高老庄·后记》里,他写道:"我自信在初读《红楼梦》时就有对应感,我不缺乏他们的写作情致和趣味,但他们胸中的块垒却是我在中年后得到的。"这是一条鲜明的文学路径。在最初的写作里,贾平凹善于营造一种优美、清新,以及形式上的华丽。他的很多中短篇小说都能表现出这个特色,其中的名篇如《竹子与含羞草》、《夜歌》等,写的是现实生活,但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很虚;写的是现代故事,却又给人以很古雅的感觉。他故意营造出这样一种诗意,让他的短篇小说有一种特别的美感,犹如魏晋时期的小品文,表现在散文上也是如此。
贾平凹从年轻时就创作了大量作品
长篇小说的写作更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废都》是这样,《高老庄》是这样,《秦腔》是这样。无论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还是在描写的故事情节上,所接通的都是中华古典小说的血管。一如贾平凹所说,所写的依旧是社会最基层最卑微的人,依旧是蝇营狗苟的琐碎小事。相比于优美清新和华丽,贾平凹更加喜欢整体的,浑然的,元气淋漓而又鲜活的艺术特质。不夸张地说,贾平凹的写作从一开始,就自觉向中华古典传统靠拢,这一点与莫言不同,莫言写的也是中国故事,但直到进入新世纪后,莫言才用传统章回体笔法写了《生死疲劳》,对于莫言来说,向传统回归是一次致敬,也是他向更高艺术境界的攀登:西方的技法很容易学习,但要写出一部元气淋漓的中华古典式小说,却很不容易!按照贾平凹的理解,好的长篇小说应该是无序而来,苍茫而去,汤汤水水又黏黏糊糊,尽量原生态写出生活的流动,行文越实越好,但整体上的意象却很虚!就像《红楼梦》,我们很难说清楚它到底写了什么?你可以把它当做爱情小说来看,也可以把他当做社会小说来看,不同的读者心里有不同的贾宝玉、林黛玉。
换言之,"说清楚"很容易,"说不清楚"则很难!
思考
无法用几句话回答清楚到底写的是什么,是一种很高境界。自从《红楼梦》以降,有很多作家自动接续这条艺术血管: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莫不如是。鲁迅的《药》,《白光》,我们很难一下读懂,不仅仅里面有很多春秋笔法,更重要的是,读者假如没有一定年龄和阅历,的确是读不懂的;张爱玲也是这样,我们能认为她的小说是单纯描写爱情吗?沈从文的小说,我们也很难一下抓住主题!而无论曹雪芹还是鲁迅、贾平凹,他们艺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描写的是元气淋漓的生活,原生态的生活,不是被概念和主题割裂的生活,所以,当我们一进入到他们营造的艺术世界,就会迷醉在那种强烈的生活气息里,被浓郁的烟火气所熏陶,所感动!
贾平凹善于描写原生态生活
3
中华古典美学意境的新创造
贾平凹是中华古典美学的自觉传承者。从普遍意义上说,中华古典美学分为两个大的声部,第一是以诗词曲赋为主的雅文学,也即阳春白雪;第二是以小说戏曲为主的俗文学,也即下里巴人;或者用另外两个划分:以诗词曲赋为代表的诗意小品,以《史记》和《红楼梦》为代表的宏大叙事。贾平凹在"小品"与"宏大叙事"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衔接或平衡:他的很多中短篇小说或散文,是诗情画意的人生小品,他的大部分长篇小说,是"宏大的人生叙事"。
贾平凹多才多艺
自从80年代确立自己的艺术理念后,贾平凹始终在这条道路上求索。他既不沉迷于哗众取宠和人云亦云的新形式、新热闹,也不被那些浅薄的东西所迷惑。"宏大叙事"所描写的琐碎生活,也许会让人感到疲倦,认为没有什么意思,就像《红楼梦》一样,虽然承认它是高境界的艺术,但还是有很多读者"死活读不下去"。这是贾平凹的困惑,过于的"实"会让人觉得"不崇高",沉迷于蝇营狗苟超拔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从这些描述中单纯读到了"虚",觉得故弄玄虚,不知所云,也是对他的一种误解。他说,小说不仅是故事或者某种文字游戏,更重要的是艺术表现形式背后蕴含的灵魂能量,也即:我们需要具备感知世界的宏大气魄,做好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工作。惟其如此,才能达到"青天一鹤见精神"的崇高境界!
贾平凹画作《风云际会大凹地》
结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贾平凹是极少数能够入史的作家。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华语文坛第一位诺奖获得者,创造了历史。但是在2005年度华语文学60佳评选活动中,莫言的排名只在第12位,综合评分为87分,与贾平凹相差了6分。读者的单独评分差距更大,贾平凹达到92分,莫言只有80分,这说明,贾平凹在读者心目中具有更大的认可度!
贾平凹受到读者普遍欢迎
文学是感性艺术,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口味,不可能分辨地一清二楚。文学榜单的排名就算不能代表作家实力,也是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参考坐标!贾平凹能赢得专家和读者普遍好评,与他的勤奋写作和出色才华是分不开的,他被称之为"鬼才",力压群雄,的确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