鲵鱼、即娃娃鱼,在中国古代先民的心目中被称之为送子鱼。相传,真武大帝上了天宫,修成正果后,为感谢五条神龙的相救之恩,在赛武当为其各安置了一个龙潭,然后请送子娘娘给神龙送几个守门的娃娃来解闷。当送子娘娘怀里抱着娃娃来到赛武当时,看到神龙们都居住在水里,就将怀里的娃娃往水潭里一放,结果那些娃娃一见水竟都“哧溜溜”地钻进了鱼腹中,投胎转世变成了有手有脚并在夜间会唱歌的娃娃鱼。至今,人们将娃娃鱼叫做送子鱼,寓意着多子多孙,一致认为只要能见到娃娃鱼的水域就一定与龙宫宝殿相通,并可以摸子求子。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鲚鱼,四足,其音如婴儿,之无痴疾。”的记载。
《西泽捕遗·鲵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武陵有渊曰澧源,阔数十丈,深不及底,四围皆绝壁幽壑,悬涎飞瀑,瘴袅袅而日沉沉,林森森而风唳唳,杳无人迹。有儒士避乱携妇匿,居于此。年八十未得子息,自惭老迈腐朽,饮食无给,欲怀石投渊。至于水滨见有鱼形,似鲚而生四足,援木攀岩几近猿猱,呼朋引伴一如小儿,修其尾,坠其腹,状若守宫,昼沉而夜浮,龟行而蛇疾,游猎乱石凛凛然,人莫敢犯,大骇,退而以蛙为饵钓获数头,烹食之其肉嫩白而味甘。日不觉饥渴,遂缀其耕以为业,未及半载肌肉充盈骨,髓强劲皓首黛染,落齿重生,视物观象直通神鬼,扶锄担石犹过后生。其妇亦嫣嫣然如枯木逢春,三年便得九子,皆精灵强健狡猾可爱。蜀中术士张道陵寻丹至此,饥渴困乏,乞食于儒士,得一箪尽食,但觉身外有身,恍若遁天,世间万象豁然于怀,甚异之,问其所以。俱告之,愈觉神圣,乃名此鱼为鲵,意为送儿之鱼。后有人鱼,娃娃鱼之谓,皆此意中。盘相有时,不忍辞归,日啖些少,寝寐皆废,未几悟得真道,乃创道教,衍尽天地万物之阴阳变异玄机,遂以双鲵交合为本教图志,旋播胡夷。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先民把鲵鱼的形象绘制到了各个地方,比如求子和殉葬。在天水武山、甘谷出土的两件人首鲵鱼纹瓶,就是当时先民对鲵鱼崇拜的一个缩影。鲵鱼图腾之所以珍贵,就珍贵在其是“鱼化龙”的原始雏形,更是人皇伏羲的原始雏形。当然,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伏羲图腾应该是“人首鲵鱼身”,只是后来被人们错误解读成了“人首蛇身”。鲵鱼瓶也就被人们错误的解读成了“母体蛇形”,认为瓶子的造型就好比是一位怀孕的妇女大肚翩翩,鲵鱼图腾的纹饰也就被错误解读成了“巳”形蛇形。
其实,这种关于“鲵鱼瓶代表了那个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象征,是典型的生殖崇拜”的说法,最早源自于殉葬说,把鲵鱼瓶理解成了“骨灰盒”,认为是殉葬用的,便于灵魂出窍,因此是敞口的,敞口的在墓穴中便于灵魂出窍,后来的寿材就源自于此。除此之外,关于鲵鱼瓶代表了上古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象征,是典型的“渔具”的说法,最早源自于捕捞说,把鲵鱼理解成了“装鱼笼”,认为是捕鱼用的,便于水中插放,因此是尖底的,尖底的在水中张力面积小,后来的水桶就源自于此。还有关于鲵鱼瓶代表了上古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象征,是典型的“炊具”的说法,最早源自于共煮说,把鲵鱼瓶理解成了烧水器,认为是烧水用的,便于火中插放,因此是尖底的,尖底的在火中受热面积大,后来的陶鬲就源自于此。其实我更侧重于后两者的解说,因为它与远古先民“食源开发”的探索活动更加吻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