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梦幻中的情人
郭梁《洛神图》赏读
《洛神图》郭梁 作
郭梁的《洛神图》是根据三国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的辞赋名篇《洛神赋》创作的。
《洛神赋》是曹植根据其“梦幻中的情人”宓妃(一说甄洛)所作的,该赋对洛神之美的描写历来被认为是文学经典,而郭梁所画的这幅《洛神图》则较为完美地再现了曹植对“洛神”的描写: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曹植以华丽的词采、高超的文学技法写出了洛神的容貌、神态、风度、气质,显示了洛神的天生丽质和优美高雅的仪态。
而郭梁这幅《洛神图》,画面清丽明快,动态婉约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全图以线描构成,其线恰如“春蚕吐丝”,细劲古朴,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
此图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形式等方面看,都是原著洛神的完美形象的生动写照,见之极易令人产生美丽的联想和无限的遐思。
《洛神图》局部 郭梁 作
在数十年的书画收藏中,本人有幸见过多件郭梁所画的仕女,几乎全都栩栩如生,楚楚动人,令人爱不释手。
有一段关于郭梁的仕女美到令人入迷的故事说,20世纪30年代,福州一银行界的陈姓藏家极为酷爱郭梁的仕女,称郭梁所画的仕女都是他的“梦中情人”,并因此特别求郭梁也为他画了一幅《贵妃出浴图》,裱褙好后挂在厅堂上,每日下班回家,便端坐在画前欣赏,如痴如醉之状导致其妻醋意频生。
某日,乘陈某去上班,其妻竟点香在“贵妃”的额头和左右腮帮上烧出三个孔,使“贵妃”的脸面目全非,陈某下班后见状大惊失色,赶紧携作品找到郭梁补救,被郭梁拒绝后,提出以重酬厚礼请郭梁重作一幅,郭梁说:“美人已被妒,何必再画去受虐!”又坚拒。此事在当时的福州藏界传为笑谈。
郭梁(1894-1936)名杏春,号剑狂,福建福安人。因其父郭兆禄任职于莆田,故郭梁早年师从莆籍画家朱铎,专攻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稍年长后,因受“古典人物画之乡”莆田画风影响,又选择主攻人物画,但他的人物画却以黄慎为蓝本,取海派之精华,与同时代的福建人物画拉开距离,独树一帜。
离开莆田后,郭梁曾一度赴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并釆风,期间大量接受海派及西方人物画技法,画艺大进。离沪返闽后居福州,1930年与李霞、李耕、陈子奋等20来位艺术家成立福建省第一个绘画组织“龙珠画苑”,为推动福建美术创作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梁诗书画全才,若仅以人物画论,则是中国画坛难得一见的天才。其古典人物除常见的历史人物和福禄寿禧、忠孝信悌、礼义廉耻、四爱四美外,大多选取与仕女有关的内容。《昭君出塞》《霸王别姬》《红拂私奔》《貂婵拜月》《风尘三侠》等是其较常表现的题材。据闻,郭梁居福州期间所作的人物画,一经面市,即洛阳纸贵,被抢购一空。
然而极为可惜的是,才华横溢的郭梁生活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不惑之年又肺病剧发,贫病交加中,仅享年42岁,便撒手人圜。数十年来,本人发现,凡是行家里手打开郭梁之作,无不为他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惜!无不认为郭氏若能颐养天年,绝对可比肩当代中国画坛的任何一位大师。(略有删减,详情请查阅《文化生活报》)
贰
“麻姑李”风采
从《麻姑献寿》览李霞艺誉
《麻姑献寿》李霞 作
《麻姑献寿》是传统的祝寿题材,源于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晋代葛洪《神仙传》说麻姑是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死后成为了蓬莱岛仙女。
每年三月三,麻姑都会以灵芝酿成仙酒为王母娘娘祝寿,王母娘娘因此封她为“女寿仙”。从此,民间便以“麻姑献寿图”给老人祝寿。
这幅李霞笔下的麻姑,右手握仙桃,左手执仙杖撬花,身边携一俏皮的梅花鹿,以揭示福禄寿禧。
《麻姑献寿》局部 李霞 作
麻姑面目清丽,玉簪螺髻,脸部既有西画的素描关系与光影变化,也有中国画“丹凤眼”与“樱桃嘴”的鲜明特点。头部以下则是写意笔法,用笔迅疾,浓淡相间,方折顿挫,忽断忽连,顾盼呼应,整体颇有黄瘿瓢的笔墨韵味。
本人玩收藏数十年,李霞的人物画过眼不少,然而对这位曾经的“画坛豪杰”却知之甚少。提笔赏析这件《麻姑献寿》时,一查资料为之一震,原来近代画坛以及许多军政要员早就对李霞有高度赞誉。故以下特摘录数则,以一览李霞的艺术风采。
李霞
李霞(1871-1938),字云仙,号髓石子、抱琴游子,福建仙游人。少年随伯父学习绘画、诗文、书法,16岁开始以卖画为生并闻名于闽中。
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霞赴福州参加乡试,居西禅寺。闽都名士陈宝琛有诗赠曰:“仙游大画家,寄迹西禅境。遗我古美图,笔姿含秀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御史江春霖推荐李霞晋京,李霞由此眼界大开,画艺突飞猛进,所作《麻姑晋酿》《麻姑献寿》等深受喜爱,“麻姑李”之称在北京传开。
宣统元年(1909),江春霖题《李云仙抱琴独立图》曰:“仙游李君云仙,以画名于时,始习着色丹青,继乃学写意山水人物,各极其胜,为丈尺大幅,尤具有笔力,以僻处闽中,无以尽其长……”
国画大师吴昌硕于宣统二年(1910)看了李霞自北京南返参加上海天马会展览的作品后,赞其为当时“人物第一家”。
国画大师黄宾虹评曰:“李霞笔墨功力深厚,保存了中国传统人物画艺术之精华。”
得大师题词嘉勉,李霞的画名在海上画坛大震。
1914年,李霞作品《十八罗汉渡江图》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全球博览会,获优等奖。
1923年,李霞作品《函谷跨牛图》又入选在美国纽约举办的全球赛会,获优等奖章。之后,其作品《麻姑献寿图》和《坐鼓观书图》均被美国纽约博物馆收藏,《群儿闹学图》被法国巴黎博物馆收藏。
由此可见,李霞在20世纪初己声名远扬。
1930年,李霞自台湾返闽,居福州期间,与李耕、郭梁、陈子奋等20多位艺术家成立福建省第一个绘画组织“龙珠画苑”,为推动福建美术创作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李霞携50幅国画精品到南京,与另一闽籍画家何遂举办联展。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题曰:“云仙先生儒雅风流,文字翰墨,皆优为之。”
1935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观李霞所作《十八罗汉渡江图》白描长卷后题曰:“云仙先生夙擅六法,尤工人物,家藏吾闽画家华新罗、黄瘿瓢、上官竹庄真迹甚夥,规抚久之而得其神味。新近见其白描罗汉渡海横帧,妍淡生姿,耐人寻味,可贵也。”
1935年,大书法家于右任获观李霞所作《十八罗汉渡江图》白描长卷后,欣然题曰:“云仙先生以《白描罗汉渡海图》见示,气韵浑古,笔墨流动,知世必有真知者。昔山谷题渡海罗汉,谓此甚古,俱神通,何至拖泥带水如此?予谓拖泥带水方是罗汉成佛者,岂能勉于风波也耶?”
1935年,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福建通志》编撰者陈衍先生为《李云仙先生人物精品》题跋:“云仙人品高洁,平时所向往者,皆古今名贤逸士,故此册所绘……逸趣横生。”
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教授评曰:“李霞的画,在中国台湾、福建一带有巨大影响。在任伯年之后,徐悲鸿、蒋兆和之前,他应算当时杰出的一家。”
李霞画艺早己得到近代画坛、政坛名流之定评,其一生之殊遇、殊荣,既非常人所能及,亦已无需我辈再妄评妄议了。
叁
诚意与胸怀
林少丹先生《将相和》品读
林少丹 (1919-1993),福建东山人,闻名遐迩的人物画大家。他的人物画题材广泛,历史故事、古代人物、神话传说、佛像仙人等传统题材入画最多。他是举世周知的画钟馗专家,所画的钟馗机智敏锐、嫉恶如仇、驱邪镇妖、宠辱皆忘,极具魅力,很受喜爱。有《林少丹钟馗画集》及《钟馗百态》等面世。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美协会员,漳州画院画师、名誉院长,东山县政协副主席。
林少丹
林少丹先生所作的这件《将相和》取材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故事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段史实组成。
《将相和》林少丹 作
“完璧归赵”说的是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力促完璧归赵,赵王因此封相如为上大夫。
“渑池之会”说的是公元前279年,蔺相如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蔺相如因功又被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即《将相和》,说的是赵国的大将军廉颇,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才拜为上卿(相当于丞相),他对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功便位居于他之上大为不满,在极力反对不成的情况下,多次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于是负荆请罪,二人从此成为至交,传为美谈。
《将相和》局部 林少丹 作
林少丹先生这件《将相和》描绘精细,技法高超。人物面部表情采用“勾画取神”的传统肖像画手法,兼工带写,稍加渲染,形神兼备。
手和后背的勾线细简流畅,肌肉起伏,明暗烘染,显示出高超的造像能力。线条运用具有传统古韵,起笔多有顿点,钩染结合,枯湿参用,浓淡相兼,刚柔并济,富有节奏感。
人物衣纹行笔迅疾,盘曲回折,流畅有力,配以浓墨块,淡皱擦,浅渲染,形成了节奏明快、抑扬顿挫的韵律,极显强烈的装饰意味。
在虚实处理上,主体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几乎是胸肩紧贴,这显然是遵循中国画“密不透风”的原理,而在人物两侧和背景上却留有大片空白,使作品虚实相生,画面错落有致,明快疏朗。
写实是《将相和》构图上的一大特色。为了体现道歉与接受道歉者双方的诚意与胸怀,画面按史实安排了廉颇光背、负荆、双手下垂,表示服罪、请罪、认错、道歉,诚望蔺相如给自己严厉责罚。画面写出了廉颇在国家利益面前,以大局为重,把个人的恩怨抛到一边的真诚。
画中的蔺相如更是胸怀宽广,他张开双臂,将老廉颇拥入怀抱,并轻拍其肩膀给予慰藉,一切尽在不言中……抬望背景,貌似楼梯,实为台阶,是的,这是给人台阶下的寓意,足见画家安排画面的匠心独运。
这件《将相和》画于20世纪的1982年,是林少丹先生绘画生涯旺盛期的作品。此作曾出版于“长城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福建书画家》,属于为特需主题而作。
创作这样的作品,显然是有感于时事,托古喻今,借题发挥,其主创意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都是一个“和”字,故其象征、寓意明确而深刻。
林少丹先生不少题材的作品重复创作,而这件《将相和》由于主题指向明确,查阅其传世之作,未见第二件,似为孤品,殊为宝贵。
《文化生活报》版面
—END—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国内统一刊号 | CN35-0042
新媒体责编 | 汪明权
新媒体主编 | 邹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