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料记载,刘伯温表面看似像是病死的,其实是被朱元璋毒死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为了让继承者皇位坐的更稳,决定杀权臣,而刘伯温就是权臣之一。
刘伯温在临死前让儿子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使朱元璋猜了17年哑谜,寝食难安,最后被孙子朱允炆一语点破,这才知道,原来刘伯温送鱼的意思是想警示他,小心皇子们内斗。
刘伯温临死之前的故事
洪武八年,已经告老还乡却被迫留在京城的刘伯温突然患上风寒,所幸病情并不是很严重,还不至于让61岁高龄的刘伯温丧命,结果一向和刘伯温不对付的左丞相胡惟庸突然造访,说是朱元璋命他携带医生看望刘伯温,并且为刘伯温看病抓药,药抓好之后胡惟庸特别强调,这是皇上的恩典,嘱咐刘伯温一定要按时吃药。
俗话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胡惟庸这人心胸狭义,一向恨不得将刘伯温除之而后快。如今朱元璋却让他来探望,怎么能让刘伯温不起疑心,想必这要吃下肚后,刘伯温离闭眼也就不远了。
刘伯温有些想不明白,究竟是朱元璋想过河拆桥,还是胡惟庸设计害他,但既然胡惟庸敢说这是朱元璋的旨意,就肯定有探子在暗处监视,这药他是无论如何都躲不过的,刘伯温只能谢恩,并按时服药。
结果不出所料,吃完药身体不仅没有好转,反而病情愈加严重起来,只要情绪稍有起伏,就是一口黑血吐出,应该是中毒了,每吐一次,刘伯温的气色都会苍白几分。
为了争取一线生机,也是为了弄明白真相,刘伯温拖着病体去见朱元璋,十分委婉的将胡惟庸嘱咐自己吃药,结果越吃越严重的事情说了一遍。
可朱元璋听完,只是安慰刘伯温,不要瞎想,这病多半就是自己吓唬自己,还建议刘伯温回家进行休养,言语之中充满敷衍。刘伯温一听就明白了,朱元璋分明是想用治病的名义毒死他,他喝的并不是治病的药,而是慢性毒药。
于是,刘伯温便带着两个儿子回到了青田老家,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他特别交给儿子两样东西,亲自撰写的时务十八策和一筐活鱼,并嘱咐儿子等自己去世之后,将东西送给朱元璋。
刘伯温带病面见朱元璋,回家后不到20天就去世了。儿子按照吩咐,将时务十八策和一筐活鱼带进京,献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着这两样东西,心想刘伯温又在打哑谜了,但对于这两样东西,他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毕竟刘伯温的神机妙算都是有先例的。他几次没有听取刘伯温的建议,都险些酿成大错,而刘伯温死后才敢送来的东西,一定有十分重要的用意。
时务十八策不难理解,无非就是刘伯温针对当时发生的事情,给予的一些评价与解决方案,并无其他深意。
至于那一筐鱼,朱元璋实在是参悟不透,满满一竹筐鱼被放在一个大水缸中,缸中有水,而水顺着缝灌进竹筐中,保证鱼能接触到水。可从青田到京城的距离可不近,纵使鱼没有离开水,一整筐鱼还是没能剩下活口,纵使还有活口的也是奄奄一息。
朱元璋左思右想,就是参悟不出刘伯温的意思,什么水至清则无鱼,竭泽而渔之类的道理都完全不沾边,说这鱼是青田特产吧,可送来的鱼又是随处可见的那种 总不能是刘伯温祝福朱元璋年年有余吧?又或者是刘伯温想单纯想戏弄朱元璋。
朱元璋盯着这筐已经有些发臭的鱼,百思不得其解,他甚至让人将所有的鱼处理干净,看看里面是不是塞有什么纸条之类的,生怕刘伯温有啥忠告被他忽视从而酿成大祸。
结果依旧了无一所获,整的朱元璋也是寝食难安,好在一时也没有大事发生,朱元璋忙着忙着就将这筐鱼给忘到了脑后,但这事儿就像一根刺一样,始终扎在他的心中,无法根除。直到17年后,他才恍然大悟,悔恨自己没能早点明白其中的深意,而朱家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这还要从朱元璋打天下开始说起,朱元璋和刘伯温本该是千古留名的明君遇良臣,可惜朱元璋刚愎雄才,权力欲望极强,而刘伯温神机妙算,却总爱显摆。不可否认的是,刘伯温确实有被后人过度神化,很多不属于他的荣誉被强加在他的头上,但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贡献依旧不容小觑。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出生于元朝末期,是浙江青田人,他打小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神童。除了文章、诗词之外,他还学习天文地理、算术推演,甚至是排兵布阵,在每一学科都颇有见地,绝非仅是有所涉及那么简单。
这也为他之后辅佐朱元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他遇到朱元璋之前,可谓是生活处处碰壁,最终憋了一肚子火回老家种地去了,一种就是八年,刘伯温用八年的时间进行观察,并推演天下大事,结合他丰富的知识与阅历,他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谋定天下的攻略,就差一个大人物来拉他一把。
公元1360年,刘伯温正式成为朱元璋的亲信,他将自己八年总结的攻略全盘托出,从名义讨伐到最后的巩固民心,一共20步。可以说,只要按照他的计划走,保准朱元璋轻松统一天下。
但朱元璋当时还是打心底看不起读书人,意见有分歧还是要先紧跟着哥们和老乡,刘伯温当时只能算是个“备胎”,当小明王韩林儿深陷包围的时候,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尽快脱离队伍,自封为王打出名号。
而朱元璋当时走的是“缓称王”路线,这是谋士朱升的三大建议之一,毕竟那些早早自封为王的起义者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朱元璋以为称王时期还未到,便不顾刘伯温的强烈反对,执意要去营救被敌军包围的小明王。
他这个行为不仅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让他背负了沉重的舆论负担,险些耽误大事。后来朱元璋自认为战机不容错过,便又一次不顾刘伯温的阻拦,展开双线作战,分兵攻打张士诚,却遭到了张士诚部队的强力阻击,反而让陈友谅逮到了机会。
数次经历这种情况后朱元璋终于看到了刘伯温的能力与远见,对他也越发的尊重与信任,常常在众人面前称呼刘伯温就是自己的张良,而刘伯温也尽心尽力辅佐朱元璋,帮其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立下赫赫战功。而刘伯温的名号也开始在军中民间叫响,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刘伯温神的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对人心的揣测。刘伯温十分清楚,不能期待太多,朱元璋跟刘邦放在一起就是俩地痞流氓,眼看天下大事已定,刘伯温便打算效仿张良提桶跑路,小命要紧。
洪武元年,眼看狡兔没了,接下来就该烹走狗了。刘伯温觉得不妙,麻溜的向朱元璋递交辞呈,说要告老还乡。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朱元璋与刘伯温之间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斗智斗勇。
眼看刘伯温要告老还乡,朱元璋急忙挽留,说:“如今统一大业刚刚完成,老先生怎么能说走就走呢?一定是朕亏待了老先生,这样吧,朕封你为第一侯爵,您的父母都追封郡王。”刘伯温一听,心就凉了一半,当时明军还在讨伐元军的残余势力,朱元璋还没有闲心去封赏功臣,即便是那些从小跟朱元璋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兄弟当时也只是一群白板将军。虽然明面上看起来像是朱元璋想留住刘伯温才册封的,但这又何尝不是朱元璋在试探刘伯温,好像是在问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功劳,封他为开国第一功臣,看他敢要不敢要。
刘伯温一点也没犹豫,连声谢绝,称自己配不上这般封赏,并表示如果朱元璋需要他继续效力的话,他愿意鞍前马后,继续效犬马之劳。
于是刘伯温便被朱元璋封了个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的官职,专门掌管各种法令。
刘伯温年轻时期便立志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但苦于当时连连碰壁,没有机,在机会来了,他自然尽职尽责,严明律法,可多少人跟着朱元璋打了一辈子仗,就是为了最后能享受享受,没曾想还要受刘伯温的监督与举报。因此,刘伯温十分不受人待见,其中不乏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哥们儿。
但朱元璋身为帝王,有心玩制衡那一套,反正都得打压,便任由他们之间互相攻击,真正让刘伯温惹祸上身的是他的口无遮拦。有一次,朱元璋想要找人顶替李善长,并问刘伯温找谁比较合适?
刘伯温便把关系好的、不好的人才都客观分析了一遍。朱元璋听完很十分满意,又问他让他来顶替怎么样,刘伯温估计是讨论上头了,一时间竟忘了低调,他说当下没有人比自己更加合适,可是自己太过公正,又不喜欢麻烦,所以自己不能当,不过陛下不要着急,天下人才那么多,只要陛下真心去找,总会有合适的。
刘伯温的回答可谓是让朱元璋颜面尽失,猜忌与厌恶之情油然而生,朱元璋便不顾刘伯温拒绝,封他为诚意伯,福利待遇仅是其他伯爵的三分之一不到,为的就是恶心刘伯温,让刘伯温知道这朝堂他是混不下去了。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瞬间清醒,可又不能立刻跑路,只得再强忍半年才再次申请告老还乡,这次朱元璋痛快的让他走了。
刘伯温回到青田老家后便一直洁身自保,拒绝和任何官员来往,可是怎奈昔日仇家太多,无数的脏水泼来,为了自保,刘伯温只能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苟且偷生,最终因为一场风寒遭到了疑似朱元璋的暗算。
刘伯温死后,他儿子将一本书和一筐鱼送给朱元璋,前者是为了保护刘家子孙,后者则是对大明未来的警示,而朱元璋用了整整17年的时间才明白其中深意,可一切都已经晚了。
刘伯温死后送给朱元璋一筐死鱼,究竟有何深意?鱼竟然象征着朱元璋的孩子,难道刘伯温的意思是,你敢害我,我就让你绝后。
其实这筐鱼是刘伯温对朱元璋的一片苦心,选择继承人一向是帝王家的大事,在诸多皇子中,朱元璋最看好的便是朱标,他不仅综合能力强,而且威望也比较高,是朱元璋心中唯一的太子,可惜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
朱元璋悲痛之余,不知该让谁来继承江山,最终爱屋及乌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了帮助这位皇孙坐稳江山,朱元璋将屠刀对准了曾帮他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因为牵连甚广,这一杀就是10万人。
朱允炆不忍看到朱元璋大开杀戒,便劝阻到,别再杀了,而朱元璋随手拿起一根荆条,直接用手摸去上面的毛刺,举着血淋淋的右手告诉朱允炆,我这是在帮你拔刺儿啊。朱允炆反问朱元璋,您的用心良苦我都明白,但您杀光了所有能用之人,将来要是藩王造反,我又该用谁呢?
朱允炆这一番话让朱元璋顿时冒出来一身冷汗,也让他明白了刘伯温那筐鱼的含义,刘温送来的那筐鱼,因为鱼太多,筐太小,长途跋涉下来,鱼鳞之间的相互刮蹭摩擦,鱼儿不仅死伤殆尽,更是满身伤口,画面惨不忍睹。
在朱元璋眼中,那些鱼代表的是皇子,而竹筐则代表京城,会将皇子们困在了一起互相伤害,直到死伤殆尽。
朱元璋后悔不已,后悔当时除掉了能够制衡诸王的权臣,他现在想让朱允炆顺利继承皇位,唯一的办法就是除掉自己的儿子。可是对兄弟能下手,对亲儿子他下不了手,无奈之下只能将身为儿子的皇子们打发分封到各地当王爷,而朱允炆就自求多福吧。
朱元璋又打开了当初刘伯温送来的时务十八策,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 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这是刘伯温在提醒朱元璋宽以待人,以柔克刚。可惜朱元璋明白的太晚了,他留给朱允炆的江山,最后还是转送到了燕王朱棣的手中。
而刘伯温用一生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朱元璋,可最后却没有得到善终,即使如此他也不忘警示朱元璋,着实令人唏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