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并不是很安全,基本上我们每天都在吃。送人玫瑰,余香留己,请您点击好评,谢谢!
转基因食品到底安全吗?专家一次性解答焦点问题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转基因技术,作为全球发展成熟、应用广泛的生物育种技术,是发展种业必须抢占的科技制高点。但是,国内外始终有些人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存在疑问和疑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对转基因技术有争议、有疑虑,这是正常的。对这个问题,我强调两点:一是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也就是说,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商业化推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稳打稳扎,确保不出闪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针对转基因产品备受关注的安全性问题做全面解读。
受访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 万建民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罗云波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牛雨蕾
本文编辑 | 任琳贤
什么是转基因?
转基因,即利用工程技术将一种生物的一个或多个基因转移到另外一种生物体内,从而让后一种生物获得新的性状,在农业、医药、工业、环保、能源等领域都有应用。
例如,农业方面抗部分昆虫的抗性转基因棉花、水稻或玉米,可高效除草的抗除草剂基因作物,以及存活率更高的抗病基因作物;医药方面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工业方面的食品用酶制剂、添加剂、洗涤酶制剂等。
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具有抗虫、抗病、耐除草剂、优质、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劳动力成本,改革耕作栽培制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说,过去的选育、杂交、突变等手段都可以优化农作物的性状,但这些利用各种射线、辐射对种子进行培育或将种子送上太空希望产生不一样的基因突变等手段充满随机性,转基因技术则更加可控和高效。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2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42个国家或地区批准进口,主要种类为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现已拓展到马铃薯、苹果、苜蓿等32种植物。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生产消费大国,据美国杂货商协会统计,美国市场上75%~8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欧盟每年进口大量转基因农产品,2019年,欧盟进口转基因大豆约占大豆总消费量的70%以上,每年还进口约25万吨的转基因大豆油。
我国也是较早开展农业转基因研发工作的国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863”“973”计划先后对棉花、水稻、大豆等转基因研发工作进行部署。2008年,国家启动农业领域唯一的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农业转基因研发进入快速发展期。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将发展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写入其中,转基因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国产抗虫棉花市场份额提高到99%以上,抗虫大豆、耐旱玉米、抗虫水稻、耐旱小麦等已形成梯次储备。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备受关注
转基因食品自进入市场以来就备受争议,尤其是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一些关于转基因危害的猜想也广为流传。
是否影响生育
2007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泽特克的一项研究发现“喂养转基因杂交玉米的小鼠产下后代数量减少”,由此“转基因玉米导致绝育”的消息传遍全球。奥地利政府部门随后展开调查,并委托欧洲食品安全局对该研究进行评议,最后一致认为该研究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结论不可靠。
2010年3月,奥地利政府进一步宣布,不接受泽特克提交的研究。在我国,“转基因大豆与肿瘤和不孕不育高度相关”“山西、吉林部分地区老鼠变少,母猪流产可能与投喂转基因玉米有关”“广西抽检男生一半精液异常,传言早已种植转基因玉米”等消息曾大规模在网上流传,但都被权威部门和专家一一辟谣。
是否致癌
2012年,法国生物学家塞拉利尼发表研究称“NK603转基因玉米致癌”,但不久后就因“实验存在问题”被撤稿,科学界不断指出其漏洞,例如实验使用的SD大白鼠只适用于90天以内的毒理实验,但塞拉利尼却做了2年实验;长期毒理实验每个处理组至少要20只动物,致癌毒理实验要50只,而塞拉利尼的每个处理组只用了10只鼠。
在我国,引起最大关注的是黑龙江大豆协会提出的“转基因与肿瘤高度相关”,其称“河南、河北、甘肃、青海、上海等地是消费转基因大豆油较多区域,这些区域同时也是肿瘤发病集中区”。但协会负责人引用的依据就有曾被科学界否认的塞拉利尼的研究。
后来,农业部及多领域专家相继指出上述论断的问题,例如,人群肿瘤发病率不能靠转基因消费来做简单推测,而要考虑遗传、生活方式、环境、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就像每年小麦拔节时,也是麻疹流行季节,但两者无因果关系。
是否致敏、产生耐药菌株
有研究称,基因重组引入的新基因会合成新蛋白质,相应地,免疫系统会产生新免疫球蛋白,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发生过敏反应。还有研究称,为方便检测转基因是否成功,常将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应用在转基因技术中,人类食用后,可能出现耐药菌株。
对此,罗云波解释说,目前在学界普遍已不再使用这种抗生素抗性基因了,即便使用,也一定会在使用后再将其敲除,大家不用担心。一个转基因产品从实验研究成功到上市,需要经历多次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安全评价(涉及医学、营养学、毒理学、环境学等)、获得安全证书、获得品种鉴定证书、获得生产许可证,直到获得经营许可证。上市前对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问题有严格的检测,可保证绝大部分人不过敏,可能导致的过敏率比普通食品都要低。
抵制谣言,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讨论仍在持续,记者采访的两位专家均认为:“通过安全评价、依法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与传统食品同等安全。”在罗云波看来,转基因操作不会增加食物的安全风险。
目前,我国没有发生过任何转基因食品中毒事件。食品安全本就是相对概念,即便为纯天然食物,科学家也无法保证它绝对安全。一方面,很多食物只对部分人群安全,例如,花生对于花生过敏人群来说就有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天然食物也可能因培养方式不当而产生安全隐患,例如,饲养者不能保证散养的鸡是否摄入对人体不利的昆虫。
万建民说:“我国已建立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监管制度,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价和有效监管,切实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每个人都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接纳转基因食品,但转基因的谣言应及时、全面地纠正。”罗云波说,有些转基因的争论早已超过科学范畴,很多声音与媒体的不当传播、商业利益、国际贸易、民族情绪等相关,希望在转基因食品的讨论中,一切基于科学和理性。政府应多鼓励开展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研究,完善安全性管理和相关法律体系,让消费者更安心、更理性地认识转基因食品。▲
本期编辑:刘云瑽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