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五一假期的结束,众多疲惫不堪的打工人纷纷不情不愿地回到工位,面对的却是因调休所致的“双休变单休”,不得不连上六天甚至更久,一众打工人纷纷吐槽“调休等于毁了两个周末”。
最终,打工人们发出悲愤的质疑“调休这个鬼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这话可就长了。
古代的休假
在中国,休假的历史源远流长,这或许可以说明“想要休息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
最早的休假应该出现于汉朝,叫做“休沐”,在汉律中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就是说当时上五天班休息一天,这一天是用来洗澡的。
在当时,洗澡是一个文化上的“刚需”,面见天子等重大事项前都需要洗澡
等到隋唐两宋终于出现了“节假日”的概念,当时的工作制度叫做“旬休”,也就是干十天休一天,听起来似乎还不如汉朝,但实际上朝廷增加了大量的节假日作为补偿,包括清明、端午、夏至、中秋等等。在《唐六典》中就有明确的记载,节假日最久的是七天,在元正和冬至两节。其次是清明,放四天。再次是夏至、腊八,放三天。其他零零散散的小节日一般休假一天或两天。其中最特殊的节日叫做“千秋节”,一般放三天,是皇帝的生日。还有二月十五,也要放三天,因为这天是老子的生日,而李唐以老子后人自居,因此放假。
那个时候一般官员能享受到最久的假期叫做“授衣假”,授衣说的是冬天去找裁缝量体裁衣,一般放假十五天。
假期最多的朝代是宋朝,逢假必休,每年的休息日高达112天。假期最少的朝代则是明朝,尤其是朱元璋时期,每年休假仅三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老朱生日。等朱元璋驾崩,假期立刻增加至18天,但和宋朝相比仍然少得可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授衣就是准备过冬的衣服,这在不供暖的古代是有关生死的大事
等到清朝,假日制度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起初清朝推行隋唐时期的旬休制度,每十天休息一天,再加上清廷安排的节假日,每年大概有六十多天的假期。
在清朝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转入,逐渐兴起了礼拜天休息的制度,清政府则在宣统三年正式采用了周日休息的制度。
今天的休假制度
在1995年之前,我们所实行的还是清朝末年所推行的那一套周日休息的制度,也就是做六休一。
在当时,学生一周上六天课,工人一周上六天班,大家每星期都只能休息一天。因此,大家会把需要做的事情都放到周日去做,因此这难得的休息日被形象的称之为“家务日”,这就是“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的由来。另外,当时的节假日也少得可怜,每年仅有春节和国庆各三天的假日。
1967年,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甚至出现了“无假的十年”。1967年1月底,全国各地发表了春节不回家的倡议,报纸也发表了“破除旧风俗,春节不休假”的倡议,于是乎那一年的春节真的没有放假,甚至比平时还要忙,有人充满激情的贴出了“三十不停战,初一接着干”的门联。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休假日非常少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多个年头,直到一些工人和农民表示“应该好好地过一个春节”、“春节搞疲劳战术,心里不痛快,干活也没劲”。1979年,报纸刊登了两篇非常有历史意义的读者来信,这两篇读者来信的题目是《春节为什么放假》,表明了政府对于春节休假的态度。当年春节就有部分省份恢复了春节休假,次年全国全面恢复了春节休假制度,过年的习俗也逐渐恢复,放鞭炮、年夜饭、访亲走友等习俗逐渐重新上演。
那双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起点是在1979年,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参加联合国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会议。
在出国期间,胡平有意识地考察起各国工时制度来。他发现欧美国家普遍实行五天或者四天半的工作制度,虽然工作时间少一些,但工作效率却很高。并且,胡平还察觉到这种工作制度对于旅游、教育等事业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于是,胡平萌生了推动国内双休的想法。回国后,胡平便积极地向当时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说道“我们国家也实行五天工作制多好”,宋健对此表示肯定。
双休推行后热闹的集市
1986年,胡平受命开始带领着研究中心研究我国是否有条件实行五天工作制。根据胡平的调查,当时我国大部分企业有效的工作时间仅占到了制度规定工时的百分之四十(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摸鱼),于是胡平做了一个问题调查,让工人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加工资,但增加一天休息”之间做出选择,百分之八十的人选择了后者,也就是“增加一天休息”。
等到1987年年底,胡平终于带领课题组完成了总体报告和21项分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我国具有实行五天工作制的条件,建议立刻制定方案,逐步推行”。
在胡平完成报告之后的第七年,也就是1994年我国终于试行了“隔一周五天工作制(也就是大小周)”。
次年的三月二十五日,国务院签署第174号令,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5天工作制。
同年7月,我国《劳动法》正式出台,其中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其实就是变相规定了双休日的工作制度。
那么,双休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根据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一项调查,在双休制度实行后,中国的消费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旅游产业得到了明显的带动,星期五晚上出门,星期一早上回来上班成为了当时很多年轻人的出游模式。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业拉动相关产业的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会给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带来4.3元增值效益。因此出现了“双休日带来2000亿财富增值”的说法。
那么,调休又是怎么来的呢?
1999年,出于促进消费和旅游的考量,国务院修改了节假日制度,出台了大名鼎鼎的“七天乐”制度,也就是春节、国庆节、劳动节开始跟前后的双休拼在一起,从而连休七天。但这个模式的问题很明显,由于假期太集中,全国人民都集中在这几个时间出行旅游,导致旅游业“人山人海”,大大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
人山人海的旅游景点
因此,从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推行如今的“小长假”模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实行的“多个小长假 2个大长假”的休假体系。
补充一个冷知识,曾经负责统筹放假事宜的机构假日办全称“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于2014年正式撤销,其职能并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之中。这个联席会议有旅游局牵头组织,联席会议的主任也就是旅游局局长。
每年的放假安排都是由旅游局牵头开会提出,最终由国务院决定并发布放假安排的。
换句话说,放假的初衷可能并不是休息,而是鼓励人民旅行,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则是鼓励人民消费,拉动内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